• 58阅读
  • 0回复

全国商品流通理论讨论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27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全国商品流通理论讨论会
三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研究所和商业部教育局在秦皇岛市举行了全国商品流通经济理论讨论会,就商品流通理论问题交换了意见。
大家认为,我国商业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三十年来为国家积累资金上千亿元。但是,我国的商业工作也几经曲折。一九五八年以后,大撤大并商业网点。一九五七年,全国县城以上城镇共有商业网点一百万个,每一千城镇居民中有十个商业网点;现在城镇居民比那时增加近一倍,而商业网点反而减少到十九万个,每一千城镇居民中才一个网点。商业工作其他各个环节如仓储设备、转运站等的必要物资技术设施也是数量不足,陈旧落后。商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一五”时期百分之一点八,一九七八年下降为百分之零点一六,商业服务人员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也下降。目前,不少地方商业经营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下降,与国家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远远不相适应。
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思想理论上的混乱有很大关系。一九五八年,张春桥、陈伯达否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又给社会主义商业扣上“流通决定论”、“全民服务论”等等罪名。二十多年来,极左思潮广为流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商品生产不相容,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互相排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会产生资本主义,等等,长期笼罩着报刊宣传。许多人忽视商品流通,轻商思想严重存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商业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从指导思想来说,轻商思想并没有很好解决。商业工作和商品流通理论研究还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商业工作的方针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体制亟待改革,商业网点、仓库严重不足的状况并未迅速改变,商业教育科研机构还未完全恢复,商业服务质量不高,商业人员在社会上不受尊重。大家认为,在调整中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商业工作的各种问题。
商品供应和需求是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主要问题。许多同志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资本主义的特点是生产过剩,商品供过于求;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是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是供不应求。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市场上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之间,有十一年是基本平衡的,其余年份都不平衡。为什么长时期供不应求呢?一是把商品供不应求看成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讳言比例失调,忽视平衡工作;二是流通领域中一些极左的口号和做法,干扰商业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商品不足;四是人口增长过多;五是商业工作有许多缺点,如商品流通渠道少、环节多、商品周转速度缓慢,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不合理的商品损耗。总之,市场商品供不应求,除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以外,主要是由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的。只要调整好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结构,努力改进商业工作,市场商品的供不应求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竞争,很多同志认为,竞争是商品经济运动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也存在着竞争,不过与资本主义竞争有本质区别。有的同志认为,只能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不应有竞争。
关于商业体制改革问题,许多同志认为,我国现行的商业管理体制弊病甚多,不仅机构臃肿、效率很低,而且往往违背经济规律,阻塞商品流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实行改革。他们认为,应把按行政区域分配商品、设置机构,改为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货畅其流,近产近销,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有的同志认为,在当前商品供不应求、强调计划调节的情况下,很难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只能采取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相结合的办法。不少同志提出,要改变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疏通流通渠道,发挥集体商业和集市贸易的作用。许多同志认为,商业体制改革,要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果。
(罗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