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横跨喜马拉雅山的科学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28
第4版()
专栏:

横跨喜马拉雅山的科学旅行
六月十二日上午,参加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后赴藏科学旅行的中外科学家,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协格尔出发,开始了由北而南的横跨喜马拉雅山的科学旅行。
这段旅行,真是使人大开眼界。汽车经过近两小时的行程,各国科学家先后登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聂聂雄拉。从这里举目西望,巍峨的希夏邦马峰近在咫尺;远眺东南,冰山雪岭,峰峦叠嶂,气势磅礴,令人心旷神怡。霎时,重重乌云席卷而来,浮游在诸峰群峦之间。外国同行们都是初次来到这个地方,他们顾不得旅途劳累和高山反应,纷纷打开照相机,竟相拍摄跟前的奇妙景色。
从这里顺坡而下,不久就来到了一条约十多公里长的峡谷,两旁的高山全是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的古地层,有的甚至是距今六亿年左右的元古代地层。各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一到这里,就迫不及待地观察各种地质现象,采集化石标本。我国古生物学家文世宣,指着公路两旁火红色的山说,这些山既是喜马拉雅山主脊的一部分,也是喜马拉雅山的基底,它向东一直延伸到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的近顶部。“山脊”是位于山脉最高处的背脊;“基底”是埋在山脉最深处的山根,可是在这里,山根居然上升成了主脊,有的竟升到了世界最高峰的近顶部,岂不妙趣!人们无不惊叹地说,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幅度真大呀!这时候,文世宣又补充说,喜马拉雅山上升的总幅度,要比两个珠峰的海拔高度还高得多哩!
文世宣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今年四十五岁。一九六六年以来,他曾四次进藏考察,对喜马拉雅山的地层古生物颇有研究。在这次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上,他宣读的题为《西藏沉积的发育与地层区的形成》的论文,博得了与会中外科学家的好评。
古生物是探索地质发展历史的钥匙和基础,科学家们常常用它来判断或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及面貌。我国古生物科学工作者多年来在珠峰地区考察研究的结果表明,珠峰地区有化石证据的最老海相地层时代,是距今约五亿年的早奥陶世,它的底界与现今成为主脊的基底相接。这一地区的最新海相地层时代为始新世中期,当时它的上面还是几十米深的浅海。从早奥陶世到始新世中期,地层总厚度达一万一千米。一九七五年,中国登山队再次登上珠峰时发现,在珠峰北坡海拔八千六百六十米以上的地方,都是早奥陶世的地层。我国科学家把早奥陶世地层底界所处的八千六百六十米的海拔高程,和从早奥陶世到始新世中期一万一千米的地层总厚度相加,就得到了珠峰在五千万年间上升的总高度——近两万米。
珠峰上升的幅度如此之大,为什么它现在的海拔高度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八米多呢?文世宣认为,这是因为珠峰上升得越高,它遇到的风化剥蚀作用就越强,一万多米厚的地层,就这样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剥蚀殆尽了。
下午,各国科学家从聂拉木驱车向这次旅行的终点站——樟木口岸进发。汽车驶出不远,就沿着公路急转直下,景色也随之突变,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绿树郁郁葱葱,瀑布挂垂,白云缭绕,鸟语唧唧,流水潺潺的图画。这就是喜马拉雅山南坡如画似锦的秀丽景色。这对刚从聂拉木以北荒漠之地来的外国朋友来说,无不感到神秘新鲜,好象在梦里降临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
一次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史上富有意义的旅行就要结束了。中外科学家们依依不舍地畅谈起来。大家说,这次旅行,不仅取得了不少学术上的收获,而且增进了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与团结。他们深信,在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下,在揭开青藏高原奥秘方面的研究一定会取得重大进展。
新华社记者 蒋顺章
本报记者 胡石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