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谈晋剧《下河东》中赵匡胤的塑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6-28
第8版()
专栏:

谈晋剧《下河东》中赵匡胤的塑造
蓝翎
鲁迅在谈到某些古代小说创造人物形象时,指出它有“好的一切皆好,坏的一切皆坏”的通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简单化、类型化。某些传统戏曲中也有这种现象。比如说,要写皇帝的昏庸,就让他昏庸到底,昏到超乎常情,近乎白痴。有的把这种失败喻之为“漫画化”,然而不准确。漫画的表现手法何尝是如此简单?
经过改编的晋剧《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的形象创造,就没有流于此弊。他面对着将相之间的忠奸之争,可以说表现得够昏的。但他却不是一味的昏,性格要丰富些、复杂些。盘踞河东的北汉刘钧要夺宋室江山,赵匡胤决定征伐,命兵部呼延寿廷挂帅。奸相欧阳方原与刘钧有旧,想趁机图谋不轨,诓驾亲征,利用他得宠的地位,几句谗言就把帅印夺到手了。这看来很轻易,其实是符合赵匡胤的真实心理状态的。演过“杯酒释兵权”把戏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对有功的大将是并不真正信任的,所以对欧阳方的话就听得很顺耳,并非出于糊涂。而且他还让呼延寿廷改作先行,来个“文武制约”,可谓昏中有术。呼延寿廷截获了欧阳方私通刘钧的密信,欧阳方反诬呼延造反。当他们面君之时,赵匡胤固然怀疑呼延,但也不是不让他诉说。呼延拿出密信,欧阳方则先发制人,一剑将他刺死。鲜血剑光,使赵匡胤从昏中惊醒,然而已悔之晚矣。这时赵匡胤的表现,要比《斩黄袍》中的赵匡胤更真实些。“孤王酒醉桃花宫,韩素梅生来好貌容”,宠幸女色,假醉斩了力谏的郑恩,“醒”后又抱人头痛哭,越哭越显得假。《打金砖》中的汉帝刘秀,也很有这种味道,所以最后还是让马武的鬼魂把他捉了去。《下河东》中的赵匡胤则别致些,他对欧阳方有宠也有疑,对呼延寿廷有疑也有信。因为有宠,他就偏信,一偏信必然昏,但尚未昏到家。欧阳方一剑刺醒了他的昏,证实了他的疑,消除了对呼延寿廷的疑,增加了信,由信其忠而引出悔和痛,就显得非常合理。因此,我以为过分强调赵匡胤的昏,说他昏得和《斩黄袍》、《打金砖》中的皇帝一样,是没有准确把握住这个人物性格的。
呼延寿廷的夫人罗氏以大局为重,发兵解河东之围。儿子呼延赞途遇赵匡胤,他报仇心切,武艺高强,几个回合,打得赵匡胤只能招架。但赵匡胤并不是弱者,这位传说中“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的皇帝,手中的蟠龙棍是有看家本领的。他本打算使出最后一招,一棍将呼延赞点翻,然而一转念,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坏了这位将才,实在可惜,于是忍屈而改用了劝诱的策略。从这点看,不失为昏中有明。如果没有这一转念而把呼延赞点坏,河东之围难解,大宋江山难保,赵匡胤的性命也就完了。这对于那些埋没人才、压制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人,未必不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启发。
《下河东》中赵匡胤的形象创造是有可取之处的。他虽然也昏,但昏中有术,昏中有明,既不是正面人物,也不是纯粹的“反面教员”。这种写法,突破了类型化的老套套,值得我们借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