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善于根据群众的利益组织生产——记延安几个农村党支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02
第2版()
专栏:陕西通讯

善于根据群众的利益组织生产
——记延安几个农村党支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事迹
“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延安是党和人民渊源最长、感情最深的地区之一。最近,我们在延安农村作了一些调查。所接触到的事实表明,党和群众这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建筑在不断发展生产这个基础上的。凡是把生产抓得很紧,并且善于根据群众的利益组织生产的地方,党群关系就密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就高。
延安地区深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之害,很多地方生产发展很慢,人民生活还很困难。但是,延安南郊的柳林大队,去年每人平均分配收入一百七十元。此外,还有价值七十万元的固定资产。为什么这个大队生产发展比较快呢?答案是,在喊“阶级斗争要天天讲”的年代里,柳林大队党支部却觉得,抓生产就是为群众谋利益,发展生产就是代表了群众的根本利益。有人批判这是“唯生产力论”,党支部书记冯长业回答得很直率:“不生产,群众吃啥?国家靠啥,不‘唯生产’的人,你咋活?”
一九六七年夏,当“武斗队”的车一辆接一辆从庄前公路上驰过时,大队党支部正式通过一项决议:谁要参加武斗,就请他搬出柳林,咱不养活吃饱了饭去搞打砸抢的人。村里的群众听了,拍手叫好。
文化革命头三年,许多地方的领导瘫痪了,生产没人管了,柳林大队的农业基本建设却上马了,植树种草上山了,多种经营发展了。到一九七五年,这里的队办工业又兴办起来了,每年产值由二、三万,增加到二、三十万,社员分红年年增加。有人来批什么“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说柳林党支部不务正业,只管抓钱。大队党支部反复琢磨:咱对国家作贡献,给社员增加收入,这有啥错?一手抓粮,一手抓钱,集体富裕,群众得利,怎么不对?他们拒绝作什么“不务正业的检查”,继续大抓农工副业生产。
抓生产,还有一个怎样抓的问题。延安北部的青化砭,沟沟岔岔里有个小寺沟大队。去年,这个仅有五十个劳动力的队,生产粮食二十万斤挂零,平均每人分配收入一百三十八元,人均口粮八百七十一斤。你要问起小寺沟为什么变化这样大?这里的社员都会说:“我们党支部不搞面面,不贪数数,窍门就是实打实”。
这个党支部领着全村人从小寺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有限的人力物力出发治沟治峁。他们不喊大口号,不订高指标,党员和社员一起埋头苦干。变旱地为水浇地,水从哪里来?有人说,沟外就是一条河,在那里建起电灌站,把水“突突突”一下子抽上山,可美着哩!党支部一合计,这样干资金就得好几万,人力上得花好几千,咱小寺沟能拿得出?还是从咱这山沟沟里想办法。支书老马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四处察看,发现了山石中渗水不少,就和大家一起修起四个蓄水池,积少成多,形成四个小水库。到去年,全大队已经建成一人一亩多稳产高产的水浇地了。
从柳村到小寺沟以及其他一些地方,这样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就是靠着实打实地领导群众搞生产的好作风,把党和人民用无形的纽带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实际情况出发领导群众生产,有时候也不是很容易的。去年秋末,纸方沟大队党支部决定不派民工参加公社组织的一项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这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震动,有些人不以为然,说这是“不顾大局的本位主义”,而多数人,特别是纸方沟的社员群众,则赞扬党支部的做法“对着哩”。
纸方沟大队党支部的考虑是:第一,这项工程并非是大局,工程完了也只是少数队受益,没必要组织全公社的“大会战”;第二,近二十年里,纸方沟大队几乎年年都被无偿调出劳动力修农田搞水利,实质是“一平二调”,违背党的政策。党支部决定:“说啥也要按政策办”,并向市委打了报告,得到了市委的支持。
本报通讯员 李文柏
本报记者 戴国强 张雷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