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罗布泊地区见闻——记去年彭加木率领的考察队的一次考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02
第4版()
专栏:

罗布泊地区见闻
——记去年彭加木率领的考察队的一次考察
去年冬天,由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率领的考察队进入罗布泊地区,进行过一次考察。这支考察队由地理、化学、气象、生物、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记者随同考察人员在罗布泊地区逗留二十多天,亲自目睹了罗布泊的荒漠景观和彭加木等科技工作者为四化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行进在奇特的“雅丹”中
罗布泊地区广泛分布着戈壁沙漠,交通极为不便,多少年来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前去考察的寥寥可数,因此它在世人眼中是一片“神秘之地”。
考察队的汽车扬起滚滚烟尘,飞奔在罗布泊西北部的戈壁公路上。陡然间,面前展现出一片漫无边际的“土丘林”,令人恍惚如入神秘莫测的迷宫。这千丘万沟形成的奇特地貌,地理学上统称“雅丹”(维吾尔语,原意是险峻的土丘)。它是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顺盛行风方向伸长。车子在“雅丹”中前进,人在车内,被颠簸得五脏六腑都快要倒了出来。有几次车子陷进了沙沟,彭加木总是跟大家一起跳下车来,铲下红柳枝子,垫在沙上,推车出沟。车轮扬起的沙土,把他弄得满身是沙,但他毫不在乎。
早在距今50万年至25万年前,罗布泊即形成“雅丹”沉积。而发育最典型的“雅丹”地形,要数我们在罗布泊东北部看到的“龙城”了。“龙城”因其形状象龙似城而得名。这里遍地覆盖着一层很厚的灰白色盐壳,踩上去“咯吱”、“咯吱”响,有时踩上去还“扑哧”、“扑哧”,会把人陷了进去。这硬盐壳,过去有的书上称它“坚硬如石,骆驼走在上面,也会磨破蹄子”。大家乍进“龙城”,喜不自禁,兴冲冲跳下车子,忘记疲劳和饥渴,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地理工作者打开相机拍摄地貌照片,赶紧作现场记录;考古人员身背工作袋,四出拾取古文物;彭加木更是如入宝地,同别的同志一起带着小铲子,小布袋,到古罗布泊盆底取盐类样品。初步踏勘结果,他们认为这个地区有丰富的钾盐,可能还有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资源。为了查清罗布泊洼地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盐类资源(钾、镁、稀有金属、重水)的含量,以便为将来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彭加木回到乌鲁木齐没多久,就带领有关科研人员制订出“新疆罗布洼地进行科学考察”的方案,今年5月又开始了新的考察活动。
沙漠深处多古物
人们也许难以置信,就在这“满目戈壁滩,四季皆干旱,古来少人烟”的罗布泊地区,却是世界考古学家神往的“古物宝库”。史料证明,远在离现今10,000年到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带即有了人类活动,到了汉朝,成为新疆较早的农业地区之一。悠久的历史,干燥的气候,闭塞的环境,使得这里古物既多又保存得比较好。虽然早先一些中外考古家、探险家,已在这里发现过很多古物,但世人仍然认为这里的古物是个“未知数”。我们在行进中亲眼见到古代丝绸之路两旁,有不少烽火台、房屋遗址、古城、古墓地。同行的一位维吾尔族考古人员,在一座汉代烽火台前,还拣到一把新石器时代的玉石斧。
彭加木和其他考察人员,经过四小时徒步跋涉,终于艰难地到达了举世闻名的楼兰古遗址。这座古城一度是繁荣兴旺的绿洲。公元三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现在尉犁东南改道南流,楼兰绿洲因为得不到河水灌溉,草木枯死,人口外迁,慢慢废弃了。彭加木等人在这一带拍摄了遗址照片,取了土壤等样品。整个古城里除残留的房屋遗址外,盖房用的木梁、檩条、椽子,比比皆是。这些胡杨木的建筑材料,有的还是未加工的“原木”。考古人员在古城里拣到一枚跟手表一样大小的铜币,经鉴定,是非常稀罕的“贵霜王朝”的钱币。“贵霜王朝”是公元二世纪,由大月氏的主要部落贵霜创建的一个国家,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这枚铜币,通身长满绿锈,边缘上印着曲曲弯弯的佉卢文字,中央有个人骑着骆驼似的走兽,手舞足蹈,怡然自得。
这楼兰古城深藏在“土丘林”里,当考察人员从古城回返时,每个人的两腿沉重得象灌满了铅似的,提不起来,棉衣都被汗水湿透了。彭加木同志依旧很有精神,还把他的一罐头苹果,分给几位嗓子“冒烟”的同志解渴。
野生动植物的天地
罗布泊地区不但积存了大量盐类,而且还生存着大量野生动植物。考察人员在塔里木河下游和孔雀河一带,看到了大片的罗布麻。就在这荒无人烟的旷野上,生活着稀有的野骆驼、大头羊,以及马鹿、黄羊、野猪等动物。
一天,考察人员经过长途奔波,进入了库鲁克山中的兴地峡谷。库鲁克山,意为“干山”,终年少雨,年降水量仅几毫米至几十毫米,为我国有名的“旱极地带”之一。大部分山头呈灰褐色,是不毛之地。没去兴地峡谷前,我们原以为这条峡谷也十分荒凉,寸草不生。其实,这里堪称罗布泊的一个风景胜地,山谷里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溪畔生长着胡杨、红柳、野蔷薇以及叫不出名来的野草。搞荒漠植物研究的科技人员,在这里采集了标本。山沟里悬崖上刻着珍贵的岩画,考古人员拍摄了照片。时值严冬,大部分溪水结了冰,年逾半百的彭加木一马当先,跟几个较年轻的同志跑在头里。他步伐轻快,时而涉冰水,时而攀悬崖,鞋子、裤子湿了,他也不在意,一会儿拍照,一会儿采集样品。同行的考察人员见彭加木干劲这样大,都非常感动。有的同志赞叹说:“老彭多象罗布泊地区荒野上生命力旺盛的红柳啊!”
新华社记者 赵昌春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彭加木(左)和科研人员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新华社记者 李广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