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阅读
  • 0回复

靠科学夺高产——余杭县长征大队坚持科学种田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07
第2版()
专栏:浙江通讯

靠科学夺高产
——余杭县长征大队坚持科学种田记事
座落在古运河河畔的浙江余杭县博陆公社长征大队,是浙江省科学种田的先进单位。初夏时节,这里绿树成荫,机耕路两侧的庄稼长得齐刷刷的,整齐、匀称。成熟的油菜籽结荚累累,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肤色黝黑的大队副支书梁小毛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长征大队1970年以来就开展了科学实验活动,十年来坚持科学种田,全大队粮食产量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1979年单产达到2,644斤,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油菜、蚕茧、生猪产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生活逐步改善。去年社员分配收入达到218元。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大会颁发的奖状。
科学种田产量节节高
长征大队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水网地带。过去这里
“平原地不平,水乡水害多”,产量低而不稳。全大队一千五百多亩土地,被九百多条横七竖八的田埂、土丘分割得支离破碎。群众说:“长征大队要增产,难在‘土’字上,苦在‘水’字上”。从1970年开始,他们把农业科学实验和大搞农业基本建设结合起来,在改土治水上狠下功夫。经过五个冬春的艰苦奋斗,他们使昔日的“棍子埂”、“乌龟田”,变成了200亩大田连成方,排灌分渠流水畅的高标准农田。
靠科学办法改土治水,使这个大队的产量跃上了新的高度,1977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2,232斤。能不能攀上新的高峰,有人产生了畏难情绪,说什么“长竿子顶住天花板,再要增产难上难”。大队党支部带领干部社员踏田进行对比分析,使大家看到了差距和增产潜力,决心变“春粮低产”为“春粮高产”。为了攻下春粮关,他们根据春粮既怕水又要水的生长特点,老老实实按科学办事,认真开好深沟、暗沟、明沟,做到边沟、腰沟、总沟三配套,沟道、渠道、河道三相通,有效地控制了地面水、潜层水、地下水。并采取了阔畦撒播、提高施肥水平,加强培育管理等一系列增产措施,结果春粮获得了大丰收。
“泥腿子”变成了“科研迷”
长征大队坚持不懈地搞科学实验,不仅夺得了高产,而且培养了人材。
植保员俞松坤就是其中的一个。过去,他目不识丁。有一次施农药,由于不懂得配方,施用量过大,把稻苗灼得焦黄。这件事使他几宿睡不着觉,深悔自己吃了没文化、不懂科学知识的亏。从此,他下狠心学文化、学农业科学知识。现在,他摘掉了文盲帽子,懂得了一些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对每种农药的性能、用途和配方,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病的时期、特点,他都了如指掌。1978年,晚稻卷叶虫袭击着大队的稻苗,就在这节骨眼上,杀灭虫害最有效的农药甲胺磷不够用。俞松坤大胆进行试验,把甲胺磷与其它农药配合起来使用,经过反复试验,掌握了效果最好的配方在全大队推广,及时扑灭了虫害。
如今,长征大队已有了一支由粮麻、蚕桑技术员、植保员、施肥员、种子员等专门人材组成的科研队伍,成了大队党支部指挥生产的得力助手和参谋。
科学种田的带头人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长征大队党支部一班人坚持干在先、学在先,努力使自己成为科学种田的内行,被中共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表彰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大队党支部书记季天根,是党支部一班人中学科学、用科学的带头人。他不仅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为解决早稻生产中经常发生的僵苗现象,他经常在田头观察,发现僵苗的原因主要是田块烂、不通气,影响秧苗扎根返青。于是,他就和农科队同志一起,采取把僵苗田里的水放干,隔两天再灌水的办法,让土壤通了气,促使稻苗扎根,僵苗变成了壮苗。
其他支委也都是科学种田的热心人。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梁福财、原大队副支书胡志高,为解决大麦“早熟三号”倒伏减产的问题,决心选育秆矮抗倒伏的新种子。经过4年的精心培育,终于选育出一种秆矮、早成熟、抗倒伏的新“早熟三号”。去年在本大队大面积推广后,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大队党支部自己动手搞科学实验,种田就有了“本钱”,推广外地先进经验就能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了“瞎指挥”。这个大队十年来推广的先进技术有几十项,但如今这些农业生产技术都已带上长征自己的地方色彩。如他们把外地的“小苗带土移栽”改为中苗、大苗带土移栽,使栽插的秧苗成了足龄壮秧,不仅移栽后返青快、发棵好,而且争得了季节。
本报记者 沈世纬 卜玉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