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勇于对人民负责——记怀仁县委书记王建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09
第3版()
专栏:

勇于对人民负责
——记怀仁县委书记王建功
雁北,高寒干燥,风沙漫天,是山西省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地区。怀仁县又是雁北地区工作比较落后的一个县。可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这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平均年递增9.9%,农业总收入递增15.48%,工业总产值递增18.6%。到1979年,全县人均口粮五百斤,农村人口人均分配122元,农业生产的几项主要指标跃居全区第一。平原造林是全国先进县,受到国务院表彰。这些成绩是怎样取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怀仁县有一个勇于对人民负责的县委书记——王建功。
1958年,王建功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当过中学教员、地委组织部干事、政策研究室主任,1975年任怀仁县委副书记,1977年11月任县委书记。
只有一个出发点——人民群众的利益
王建功任县委书记后,首先考虑如何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时山西全面推行“大寨式评工记分法”,从省到生产队,都提倡“一出勤,两送饭,晚上加班干”。实际上社员出工后,“冬天靠墙根,夏天蹲荫凉”。王建功在担任县委副书记时,就意识到,平均主义的计酬方法根本不可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决心改变“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记分一拉平”的现象。
他来到何家堡大队,和干部、群众一起琢磨出了个“三结合”管理方法: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奖惩制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定工与定产量相结合。这办法很快受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实行这种办法当时是冒很大风险的,有的干部悄悄告诫他说:“现在‘不学大寨就是反大寨’,你这办法分明是和大寨唱对台戏,太危险了!”王建功回答说:“咱们不能为了自己‘保险’,让老百姓饿肚子!”他毫不动摇地把“三结合”的管理方法试验下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怀仁县委为了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决定让王建功去总结生产责任制的经验,并主持经验交流会,在全县推广。可是,就在这时,山西刮起一股冷风,省里的领导人在大会上提出了“包产到组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不少人认为责任制不能坚持了,还是让社员去吃“大锅饭”吧!怎么办呢?王建功到金沙滩公社刘宴庄大队调查,到群众中寻找答案。
经过深入了解,凡是老实肯干、爱劳动的社员都拥护责任制;少数干部嫌责任制麻烦,不赞成;有些干部亲属,在“大寨式评工记分法”保护下可以干轻活,拿高工分,也不赞成责任制;不想劳动的尖滑头,当然更反对。有调查研究就有了发言权。王建功对几位认为“风向不定”的公社党委书记说:“我们办事情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广大群众的利益。不管刮什么风,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我们就要坚持干下去。”
对王建功这类作法,早有人拿着“反大寨”的帽子等待着秋后算账。可是,秋天到了,他们等到的是: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22.5%。
要造福于民,不为自己树碑立传
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好大喜功、不讲实效的作法,也给怀仁带来过灾难。前些年学大寨,在吴家窑公社搞了一个五级高灌站,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但电压不够,水源不足,一直不能受益。1977年,怀仁又学昔阳“经验”,也搞了个“西水东调”工程,通过十八公里长的明渠,送水到海北头公社。由于渠道长、气候干燥,水还没流到目的地就渗漏、蒸发光了。
然而,这些教训并没有使有些人聪明起来。1977年8月,雁北地区处在农作物后期管理阶段的时候,地委负责人却要求全区突击抓农田基本建设。有些干部不管三七二十一,强迫社员流着眼泪割倒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庄稼。王建功和县委绝大多数常委认为,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宏伟壮观、应付检查、参观的表面工程不能搞;庄稼不熟不能收割。
一些好心的同志怕他挨整,建议他还是要搞点表面工程做做样子。王建功在常委会上说:“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造福于民,搞不好劳民伤财。那种不从实际出发、为个人树碑立传的荒唐事,我们一件也不能干!”常委们都同意这个意见。根据怀仁干旱少雨,地下水丰富的实际情况,他们就多打井,把地下水提上来。怀仁风沙大、土质不好,他们就结合植树造林,改造低产田,建设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方田林网。
“帽子来了我顶着!”
王建功来怀仁当县委副书记时,就立志要脚踏实地地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一天,他到宋家庄大队社员朱进元家吃派饭,发现老太太和女儿挤在一间做过羊圈的小房子里。原来全家六口人只有两间房,儿子、儿媳、孙女一间,老太太和女儿一间,另一个儿子因无房住,至今连对象也找不到。后来,他到鹅毛口公社羊圈沟大队、金沙滩公社刘宴庄大队,也发现同样情况。他问干部、社员:是没钱盖房吗?不是。不少社员手中早就积蓄了盖房的钱。是没木料吗?也不是。很多群众早就把椽木等备齐了。到底为什么?原来是因为学大寨要“先治坡,后治窝”。他想:只顾学大寨,不顾群众的衣、食、住,群众还有什么心思搞生产呢?
他又来到宋家庄大队跟干部们商量,能否统一规划,允许社员盖新房?起初,大队、生产队干部怕有人扣帽子。王建功说:“帽子来了我顶着!”干部们不怕了,这个大队从1976年起就有计划地批给社员地基让他们盖房。朱进元一家很快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五间新房,儿子也高高兴兴地娶了亲。
王建功任县委书记后,全县到处都在盖新房。可是,人民高兴的事,有的领导人并不高兴。这年春天,正当群众利用农闲有计划地盖房时,地委有两位领导干部到怀仁县郝家寨大队检查工作,下令严禁盖房,还说:“你们粮食没过黄河,房子倒过了长江!”又找到王建功质问说:“大寨人‘先治坡,后治窝’,你们为什么不学大寨?为什么还让社员盖房?”
王建功没有理睬他们的“指示”,全县的新房依然不断拔地而起。至今,全县已盖新房16,000余间,有15,000多间是社员住宅。
“哪有共产党怕农民富起来的道理?”
十年动乱期间,从大寨传出来一个口号:“大批促大干”,又批社员,又批“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
新家园公社陈家堡大队只有一百多户人家,在十年动乱中,就有26户社员被戴上了各种帽子。人心本来就受到压抑,再加上天天“抓纲”,月月“批资”,弄得社员生活一年比一年穷。附近的姑娘不愿嫁到这个村,二十几个小伙子,年近30岁,找不到对象。有的被迫到内蒙古、青海招赘。群众痛心地说:“抓了纲,丢了粮;批了修,减了收;到处‘莺歌燕舞’,生活越来越苦。”
这种景象,在怀仁并不少见。王建功为此夜不成寐,翻来复去地想:哪有共产党怕农民富起来的道理?难道社会主义就是要普遍贫穷?
在常委会上,他谈了自己的想法,提出“既要抓粮,又要理直气壮地抓钱”。但有人说:“你不怕人家给你戴‘重副轻农’、‘和大寨对着干’的帽子?”王建功说:“只要能使广大群众富起来,不是穷了大家,富了我一人,有什么可怕的!”正在这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指明了方向。县委派工作组来到陈家堡,经过调查研究,为七件冤案平了反,给11户地富分子摘了帽子,调动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性。王建功和新选出来的大队干部一起抓生产,农林牧副一齐上。仅仅一年,陈家堡就大变样了:1979年全大队每人平均生产粮食1,700斤,每人平均收入170元,新媳妇娶了17个。大队富了,买了20英寸的电视机;社员富了,大姑娘找上了门。当年的“光棍村”,如今红火起来了。
怀仁变了,王建功没有就此止步。当记者访问他时,他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农村工作的根本问题,仍然是继续解放思想,不肃清农业上极左典型造成的恶劣影响,那才真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哩!”
新闻研究生 吴鸿业 本报记者 李成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