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农村需要千万个薛振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12
第1版()
专栏:实干家

农村需要千万个薛振声
在陕西省子长县涧峪岔公社,生产队长郭永才感慨地对记者说:“要是老薛来俺们这里就好啦,这里的沟沟岔岔就能变成银行。我们情愿给他出工资。”
这个公社的一些干部也说:老薛到哪里,哪里的面貌就会改变。
大家说的这位老薛并不老,今年39岁,名叫薛振声,生长在富庶的关中地区,196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在是陕西农林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他有一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又有一点要在陕北这个地方摸出一条致富路子的事业心。
1970年春天,老薛从关中来到子长县。当时他们一共来了三个人,落脚在县城边上的冯家屯公社冯家屯大队。那个时候,这些“臭老九”要开展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们手里毕竟有科学,开始搞小面积试验,接着搞大面推广,结果使全大队的农业获得了大幅度增产。
他们的成绩首先引起涧峪岔公社毛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慕生有的注意。老慕是个有事业心的人。毛家河,比冯家屯还要穷。慕生有到冯家屯参观以后,开了眼,他觉着如果请老薛他们到毛家河来,就有办法。但又觉得这想法不实际。因毛家河穷,交通不便,离城一百多里,人家到冯家屯已经是吃大苦了,再叫人家上毛家河,怎么行?大凡有革命事业心的人都有一点“傻劲”,慕生有还是利用进城开会、办事的机会,去找老薛,最后邀请老薛到毛家河去蹲点。老薛没有贸然答应。他专门去毛家河看了看。他看到的是,毛家河虽然比冯家屯生活条件差,但是发展条件比冯家屯好。冯家屯靠城太近,地少,而毛家河有山,有沟,有地。他亲眼看到毛家河老百姓确实太穷了,觉得自己有责任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来帮助他们改变面貌。于是,1977年3月,他一个人钻进了毛家河这个穷山沟。第二年,研究所又给他派了一名年轻的助手叫白占强。
薛振声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先是改变当地一些耕作粗放的老习惯,使1978年粮食生产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接着,他帮助队里规划,有些山种草,有些沟种树。他建议着重搞甜杏,甜杏仁能出口,又值钱,又好运。现在他们已经育苗七亩。为了绿化荒山,他又建议育了二亩二分油松树苗,育了一亩洋槐树苗,还种了千把棵核桃树。这里有桑树320亩,但由于没人管理,结果种桑不得利。老薛来了就教人们修剪树,嫁接优质桑。山坡桑园,有的修反坡梯田,有的在树根打起蓄水洼,千方百计让桑树不受旱。同时又新种了90亩桑园。这样一来,毛家河的桑叶产量猛增。他和白占强又教人们用新方法养蚕,不仅养春蚕,还养夏蚕、秋蚕,搞了一套有奖有罚的“五定一奖”责任制。1979年,共产蚕茧1,281斤,收入2,218元。这一下,老薛的名声扬开了。许多生产队干部都想让他到自己那里去。
毛家河的干部群众谈起老薛,有点内疚。他们说,老薛和小白在毛家河生活下来,可真不易,水要自己下沟担,饭要自己做,经常没有菜吃,尽吃洋芋蛋。可是人家生活上从不向队里伸手。
老薛这个人有什么爱好呢?人们说不清。只知道他不爱赶集,不爱游逛,就是爱埋头办实事。他一心为发展农业生产埋头苦干,农村就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象薛振声这样的人才。新华社记者 冯东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