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一心一意带领群众治穷——记河北省大名县县委书记侯顺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26
第2版()
专栏:河北通讯

一心一意带领群众治穷——记河北省大名县县委书记侯顺德
侯顺德从1952年开始当县委副书记,长年奔波在农村,前几年转到工业战线。现在已经五十多岁,心脏也有了毛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长征的号角。他接连三次申请到农业第一线去,邯郸地委批准了他的请求,派他到穷困的大名县当县委书记。
“做出好样子才对”
侯顺德上任没几天,就深入到全县“穷到底”的杨桥区片。他到了儒家寨公社,见人们都懒洋洋的,尤其是妇女很少下地劳动。一打听,才知道干一天活只挣六分钱,而卖一个鸡蛋却可收入一角钱。妇女们都在家看着老母鸡,怕丢了鸡蛋。一到杨桥公社,公社副书记封玉怀就诉起苦来:“杨桥穷,谁也不愿来,偏偏叫我来了。”侯顺德瞧瞧老封那委屈的神色,说:“老封啊,能在艰苦地方坚持工作的干部是光荣的,是有勇气的。我就准备到这儿来跟你一块干!”老封惊疑地望着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心想,这几年开会汇报,总是挨批挨训,还没听过这样体贴鼓劲的话。眼前这位淳朴、憨厚的老书记,使他心底燃起了希望之火,决心在这里干下去。
侯顺德走村串户,体察民情,走遍了杨桥区片的7个公社111个队。他深切感到:极左路线不仅破坏了农业经济,而且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毒瘤”。他在这个区片的干部和党员大会上,讲起了这里的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讲了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造成的穷苦现状,讲了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热情地号召人们振奋起来,大打翻身仗。老书记朴实无华的话语,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心。一个支书说:“老侯这话真叫人浑身长劲,有县委撑腰,再不扑下身子干,还等啥呢?”
侯顺德为了进一步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县委决定把过去安排不当的干部进行调整,让一些老区委书记、公社书记重新到第一线上去挑重担。侯顺德为给一个干部落实政策,个别做工作八九次。他碰到思想上有怨气的老干部,总是耐心说服:“别再闹了,你在干校‘改造’了几年,我也拉了几年排子车呀!现在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开始新长征,给咱们落实政策,是让咱们带领群众朝前奔。咱们该带个好头,做出好样子才对。”
让“金娃娃”落户
万北一队实行田间管理责任制,改变了贫困面貌。有人却说这是搞单干,是资本主义。一些干部思想不解放,也觉得增产不增产事儿不大,可别再犯个右倾错误。白庄大队支书郭路亚,偷偷跑到万北一队去“私访”,觉着人家的做法确实不错,但回到本队还是不敢执行。侯顺德到万北一队亲自作了调查,认为这个队的做法符合党的政策精神,是贯彻按劳分配的,需要在全县推广。他主持召开常委扩大会,肯定了万北一队的经验。他说:“本来这是个金娃娃,可是有些人硬当成‘私生子’,不准落户。今天,我们要给‘金娃娃’落户口,让他在大名生根、开花、结果!”万北一队的经验,很快就推广开了。各公社因队制宜,因农活制宜,采取了小包工和划分作业组联产计酬等多种计酬形式。
在北峰公社后北峰大队,侯顺德发现村边、地头、树林的闲散地和鸡刨地很多都荒着。他跟支书商量,把这些地分给社员去种,实行责任到人,超产奖励。支书一听乐了,因为他早想把这些地分给社员种起来,只是怕戴“资本主义”帽子。现在县委书记说话了,顾虑打消了。当晚大队召开了干部会议,重新学习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统一了认识,落实了具体措施。
侯顺德从后北峰大队回到县里后,同在家的几个常委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在下面发现的问题和各社队通通气。他自己动手给全县农村干部、社员写了封信,建议把村周围坑洼闲散土地和小片荒,用实行责任制的办法,由集体统一分配给社员耕种,能种麦的种麦,适合种经济作物的种经济作物,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封信鼓舞了农民,人们更增加了抱“金娃娃”的勇气和信心。
工作在田间
侯顺德很少呆在城里,多数时间是在农村、田头,一门心思扑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上。
盛夏,玉米地里闷得象蒸笼。他不顾炎热,到田里去检查秋苗。一次,发现段村公社有个大队一块十多亩的地上草很多。他到地头问歇晌的社员:“这是哪队的?”一个社员说:“没有责任人,大伙都靠着哩。”听了这话,他立即到队里找干部问明情况,并和他们一起研究建立了责任制。几天后,他又来检查这块地,见草锄了,地浇了,秋苗长得很好。
初秋的一天傍晚,雨还淅淅沥沥地下着。县委宣传部的老宋骑车经过一块玉米地,听见田里稀里哗啦地直响。下车一看,见一个老头正蹲在地里用手指抠土,脚下泥泞一陷多深,衣服全湿透了。他以为是个社员在查看雨情。等那老头一扭身,啊!原来是县委书记。他想,这几天老侯不是正患病吗?还没等他说话,侯顺德已高声向他说:“下了足有四指雨,解决点种问题,卫河西顶事了,河东还要继续抗旱浇地。快往各公社打个电话,问问各地落雨的情况”。说着,他钻出玉米地就往回走。老宋目送老侯的身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三中全会后的大名县,生产发展了,经济活跃了,群众高兴了,大旱之年夺得了丰收,穷社穷队开始改变了面貌。杨桥公社一九七八年亩产一百八十七斤,吃国家返销粮一百五十万斤;去年亩产三百零二斤,向国家交售二十五万斤。“穷中穷”的小庄大队也结束了连续十年吃返销粮的历史。人们感慨地说:全靠党之功,民之力,加上一个好带路人。
从实际出发
老侯决心打个优势仗,扬本县之长,避本县之短,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业生产。今年春节一过,他便到基层调查研究。在王乍村公社,他了解到这里历来有种大蒜的习惯,可是过去硬是不准种,种了还给拔掉。公社干部对他说:现在全公社9,000口人,如果允许种1,500亩大蒜,能收入五十多万元,光蒜一项就可以人均收入60元。在南李庄公社,他了解到过去这里很富,号称“小大名”。为什么富呢?人们告诉他,靠的是“三捕楞”:上捕楞,是果树;中捕楞,是荆条、柳条;下捕楞,是花生。人们靠卖水果,卖花生,卖条子和筐篓,生活曾经比较富裕。谁也没料到,前些年一阵风刮来,“三捕楞”被砍光了,风沙也起来了,粮食不收,人民穷得叮当响。去年,社员又开了一百多亩沙荒地,全部种上了花生。
侯顺德在各种干部会上,反复讲解扬长避短,打自己优势仗的意义。他说:王乍村公社有种大蒜的经验,为什么不让人家种,非要人家受穷不可呢?南李庄适合发展多种经营,为什么只准人家种粮食?他耐心向大家讲述、分析因地制宜种植,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好处,公社干部的思想开窍了。老侯要求大家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注意全面发展农工副业生产。
大名县很多薄沙碱地,适合种植花生、棉花、芝麻、瓜、菜等经济作物,县委计划逐步缩小粮食作物面积,扩大花生、棉花、芝麻、药材、大蒜等经济作物面积。
现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已在大名县普遍开花。县委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责任制,要求副业生产也实行责任制。杨桥公社前桑圈大队是有名的“三可怜”穷队,由于实行了责任制,去年生产面貌有不小的改变,今年,经过侯顺德帮助推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到人,社员群众的劲头更高了。
宋启明 杨国侦 李日山 高 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