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要为群众生活方便着想——北京市场采访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29
第2版()
专栏:

要为群众生活方便着想
——北京市场采访杂感
商业服务业薄弱,群众生活不方便,是首都城市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要增建商业服务网点,困难不少。其中地皮、房子紧张,是当前最感到棘手的问题。偌大一个北京城,果真连开办商店的地皮和房子都找不到吗?近日记者漫步北京繁华街区,作了一点调查,耳闻目睹的事实表明,只要急群众之所急,破除那些作茧自缚的框框,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政策,还是会找出一些又快又省、利国便民的办法来的。
街面房应该办商店
早就听人议论,北京的街面房很多变成了住家户,实在可惜。记者同商业和工商管理部门的同志一起,对东单至东四的街面房逐个统计。在这条昔日商店林立的商业街,现有住户、仓库和机关用房多达155个,比商店还多21家。与这条街道相邻,有北京的东京“银座”之称的王府井,街面房利用也很不合理。有个面积70多平米的街面房作了存车处;有的机关大楼外200多平米的空地成了堆放杂物的场所;有的闲置二十多年的临街地皮盖起了办公楼。
关心商业发展的人士说,王府井,是一寸土地一寸金。那里最小的商店——营业面积仅有52平米的丽华百货店,去年盈利82,000元,平均每平米实现盈利1,576元;东直门外一家新华百货商店,营业面积360平米,去年每平米实现利润只有443.7元,不到王府井那家小百货店的三分之一。把王府井、东单那样的闹市街面房或空地作住家,堆放杂物,实在是极大的浪费。
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街面房办商店,可以节省投资,加速商业网点的建设,是既利国又便民的好事。可是办起来却很难。沿街居住的居民们是乐意迁往宁静的新居的,但没有人出面为他们换房子。要让机关团体把临街房或空地皮让出来,那就更不容易了。多年来,全民的财产谁占用就成了谁的“世袭领地”,谁也不愿意让出来。
有人建议,这个问题也要采取经济手段来解决。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的价格是按级差地租的规律形成的,越是繁华地段,地皮的价格越高,有时每平方英尺地价可以高达数千元,上万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那个傻瓜会用这种宝贵的地皮去堆放破烂东西了。对于象王府井那样的闹市区的沿街地皮和房屋,国家也应该征收很高的地价税或房租。这样,占有这些地皮和房屋的人或单位,就会比较地愿意拿出来办商店了。
恢复茶馆,多办饮食店
八日近午,记者来到天安门广场。骄阳似火,闷热难忍,树荫下歇息的人们汗水湿透了衣衫。可是,广场周围只有两个冰棍摊,一个茶水站,供不应求。当晚九时许,记者又漫步这里,只见金水桥畔,纪念碑下,广场中央,乘凉的不下五、六千人,仅有的一个冰棍摊旁围满了争购的人群。消暑喝不到冷饮,真是大煞风景。人们议论纷纷,天安门广场一年四季都是招人最多的游览胜地,每天游人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络绎不绝,而整个广场竟无一家卖茶点、饮料的食品店铺,太不为消费者着想了。不少人建议有关部门应该统筹规划,在不影响天安门、大会堂、纪念堂和历史博物馆景观的前提下,设立些永久性或临时性的冷热饮、食品经营点,以满足群众的需要。
据悉,今年北京市经营冷热饮料的商店已由去年的13家增加到47家,一年中增长2.5倍,速度不算慢。但从数量上看,对于有五百万市区人口的首都来说,实在是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例如,眼下每晚十点以后,街头路边还坐满消夏的人群,而销售汽水、冰棍、冰激凌等冷食的商店、售货车,大多数都早已关门收摊了。往昔在东安市场、大栅栏等繁华地带,设有茶馆和茶食店,人们品茶谈事,或者在购物之余,吃点零食歇歇脚,颇为方便,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歇脚处了。有人已经在报纸写文呼吁:首都要开设一批茶馆!
新华社记者 邱永生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