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关于职工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30
第4版()
专栏:关于教育工作的讨论

关于职工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上海市机电一局 陈世梁
职工大学,即工业局专业公司和企业办的脱产或半脱产的大学,也有一个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集中力量,抓好重点的问题。
企业办学的优势在于:一,企业生产迫切需要各种技术人才,而普通高校又不能满足需要,只能靠自力更生,因此有办学积极性。只要对路,企业是肯出钱、出力、出房子来办学的。二,有一定的办职工高等教育的基础,虽然每个厂分散看基础很薄弱,如果集中起来,力量相当可观。三,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课题。四,有现代化的设备和专业实验条件,可以紧密结合生产和科研开展教学活动。
企业办学的短处,主要是分散办学,自“产”自“销”。这种办法,从长远来看,不但中小厂很难办,大厂也没有积极性。首先是专业问题,每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一、两个专业,而企业需要多方面人才,每种专业需要量又有限,长期办下去要比例失调,经常更换专业又不可能;二是学生来源不广;三是师资的浪费;四是企业以生产为中心,往往没有管理高等教育的内行,或者没有很多精力去抓;五是各厂办的专业大量重复,各企业普遍急需的新专业、新学科又开不出。由于这种种原因,既影响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又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要扬长避短,就要改“个体经营”为“集体化大生产”,搞集中管理,按专业分工协作。或者厂办局管,或者厂出人力、物力、财力,由公司、局统一办,或者按系统联办。如,上海市机电一局从1978年起采取了局设总校,公司、厂设分校,统一管理教学业务的措施。造船局也办了造船工业联合大学。这些做法的共同特点是,教学班分散在各厂,以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长处,集中由工业局懂行的专门机构管理,避开了企业办学短处。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大有好处,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一是经费问题,企业大学经费出自企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怎么出法?目前是采取外单位学生交一部分学费的办法。但不管怎么说,办学单位要多贴不少钱,吃亏。如机电一局统计,一个学生一年需要600元左右,而学费只交250元,大部分要由办学单位补贴,影响办学积极性。可否在一个系统内,各单位按职工平均工资的百分比,例如2%—3%统一扣除,集中作为办学日常经费。盖校舍,建实验室等大笔投资,则由局或公司专款专用拨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经费利用率,而且能够鼓励各厂积极输送好苗子,提高新生入学质量。
二是师资问题。经费问题解决了,师资的统一管理就方便了。虽然办学地点还是分散的,但可以统一调配使用,减少了许多“兼课费”,还可以腾出一部分力量去进修,提高师资水平。教师的调资、定级、福利待遇等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我们设想,各局干部部门,应该对教师有个管理章程,比如,讲师、工程师以上的由局经管,助教、助理工程师一般由公司管理,任何企业都没有权私自调动,这样才可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
三是招生分配问题。采取局统一招生或各校联合招生以后,出现不平衡现象:有的单位考取的多,有的单位考取的少。在安排专业时,也有不平衡。少数学生所学与单位所需有矛盾。我们设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职工大学招生应该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方针。由职工自愿报名,经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单位领导只在政治上把关。安排学生的专业时,既要考虑本单位的需要,也要考虑全局的需要,服从统一分配。不对口怎么办?可以在毕业时适当调整。你送出来五个学生,毕业时还给你五个毕业生,但不一定是原来那五个,而是按这个单位的专业需要分配。
四是专业设置要根据各教学点所在企业的特点,由全局统盘考虑,合理布局。新专业,新学科,要集中优势力量办起来,并把它办好。这就必须打破本位主义,只有在财力、人力统一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
五是解决基础课实验条件问题。由于办学点分散,各校建立一套实验室是不合算的,因为基础实验一般工厂是用不上的。让企业投一大笔资金来专建,即使是分工协作,每个企业搞一个,也不合算。应当搞流动实验室,先搞简单一点的,比如用一部巨龙型大客车,加以必要的改装,先解决部分急需的物理、化学实验问题,摸索经验以后,再搞较大规模、较复杂的流动实验室。这也是实验手段上的扬长避短。
六是加强政治思想领导问题。职工大学的学生,既是职工,又是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统一抓为好,这也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设想,按工业局,按系统把职工大学统一起来,就可以在局级设大学党委,在教学点(或称分校)设支部和总支,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制,这对保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