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让更多的人才破“盖”而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16
第4版()
专栏:

让更多的人才破“盖”而出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苏庄 副书记 凌雨轩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突出报道了孟庆集同志的先进事迹,并发表了重要社论和评论。这对我们西安交大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我们对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决策以来,对实现四化迫切需要人才的重要性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我们的认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教师、干部,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考察,对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缺乏制度的保证和坚决有力的措施。交大是一所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学校。现在,学校有1,500人的教师队伍,其中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大学毕业(年龄38岁~55岁)的中年教师就有1,050人,占70%。孟庆集正是我校中年教师的一个突出代表。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孟庆集事迹的批示和《人民日报》社论,使我们更进一步看到了发挥这批人才作用的重要性。挖掘优秀人才,提供条件使他们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让他们为四化大展宏图,这是建设四化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当前办好学校的一个迫切问题。我们要彻底消除林彪、江青一伙极左路线的流毒,打破多年形成的对知识分子的各种偏见,特别要认真贯彻党中央一再阐明的对知识分子的科学分析和选拔、使用优秀人才的方针、政策,提高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更积极自觉地做好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工作。
《人民日报》社论谈到有很多人才,特别是很多中青年人才被“盖”着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这里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政策、制度的问题。在认识问题中,以论资排辈尤为严重。交大老人多,五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多,不少教研室甚至“三辈同堂”。这种客观状况,加上保守思想较浓,以及政策、制度上的问题,我校论资排辈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广大中青年教师对此早就十分不满。他们说,《人民日报》《论“破格”》的社论,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早该把那些“格”破掉了;不破,人才怎能破“盖”而出?!我们学校早就有种种议论,如说“交大一条虫,出去一条龙”;“老交大盖子厚”;“有些人在交大永无出头之日”等等。有些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对这些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但是,这也反映出我们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等问题。
对现行的某些不利于发现和选拔人才的政策和制度,在我校教师中议论很多,大家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有些问题,不是一个学校所能解决的,这需要中央通盘研究。比如,工资问题,现在搞那些比例,平均下达,一刀切下来,就很不合理。有同志尖锐地提出“要下面不搞平均主义,上面恰恰是搞的大平均主义”。这些意见希望能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从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执行政策和某些规章制度上的问题,从是否有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出发,逐一进行审议、修改或重订。此外,我们还打算加强和改善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建立一套经常的考核制度和优秀教师、干部的卡片制度,逐步改善和提供必要条件,给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拔尖人才,压上重担,让他们有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现在有些单位有一种风气很不好,谁冒尖谁就孤立,使有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敢冒尖,害怕冒尖。这种现象在我校有些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有的人才刚一冒尖,就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有痛苦之感,存戒备之心,不愿表扬,不敢冒尖。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造成一种承认尖子、尊重尖子、鼓励尖子的风气。让更多的人才破“盖”而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