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18
第5版()
专栏:书评

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
吕涛
李新、彭明、孙思白、蔡尚思、陈旭麓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共分4卷),最近由人民出版社重印出版,第1卷即将公开发行。其余3卷,将陆续出版。
本书所论述的是三十年的历史(1919年5月——1949年10月),共分15章,合计100万字,是目前我国大型的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专著。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为中心,既有史实又有评论。各卷收入大量的照片、地图,图文并茂;第4卷书后还附有简明扼要的大事年表。
本书从1959年内部发行以来,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经过20年,现在来看,仍然不失为一部好书。
首先,这部著作材料比较丰富,涉及面比较广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谈到了。作者对我国少数民族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台湾人民的斗争,也十分重视。如第4卷中,谈到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时,着重论述了1947年震动中外的台湾人民(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二二八”起义。
本书史论结合得比较好。如第1卷,在谈到南京事件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叛变的关系时,作者先用史实说明事件的经过,然后指出,南京事件加速了蒋介石和帝国主义的勾结及反革命叛变的进行。
其次,这部著作立论比较中肯。例如,对陈独秀的评价和对平型关战斗的评论,就是如此。对陈独秀,作者既严肃批判其错误,又肯定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建党时的功绩。第1卷第2章第5节,在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作者对陈独秀有这样一段评论:“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机关,陈独秀被选为书记。陈独秀这时正在广东,他没有参加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但是,陈独秀因办《新青年》已享有了很大的声名。在五四运动前,他是有着很大影响的急进民主主义者,在五四运动后,他又成了有着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期间,上海小组曾和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以上原因,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这次大会,但是大会仍然选举他为党的领导人。”
在十年浩劫期间,“四人帮”之流为了吹捧林彪,把平型关战斗的功绩,全算在林彪身上。粉碎“四人帮”之后,又出现过另一种倾向,不敢正面接触平型关的战绩。在本书中,作者根据历史事实,既详细地记述了平型关战斗的辉煌战绩,又正确地评论说:“平型关战斗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这个胜利的事实,打击了汉奸亲日派的‘抗战必亡’、‘战不如和’等荒谬论调,给‘唯武器论’者和害‘恐日病’的人们以当头一棒,推翻了日寇不可抗拒、无法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树立和巩固了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使全国人民认识到有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能够坚持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作者还进一步明确指出:“但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却不宜于过多地开展平型关这样的战斗。因为这种战斗需要集中大量兵力,而经常集中大量兵力就妨碍了发动群众的工作。”
本书在这次重印时,吸收了学术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订正了一些历史事实。例如,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原来写为12人,这次订正为13人。
又如,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4次反革命围剿,究竟是谁领导的?以前同类的书都没有明确说明,这次作者明确地指出,是由周恩来和朱德领导的。
再如,关于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领导的新民学会成立的日期,以前写的时间是1918年4月18日,现订正为4月14日。
这次重印只是小改,为了应读者的急需,时间比较仓促,所以,正如作者在第1卷重印说明中所指出的:“对原书的水平是不可能有多大提高的。”例如,关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的情况,史学界已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这一问题涉及范围较大,较为复杂,还来不及一一修订。
总之,这部书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甚至错误。各卷之间也有差别,就质量来说,第4卷比之前3卷,就略为逊色。我们支持作者在重印说明中所表达的诚恳的期望:“我们再次呼吁我们的同行,希望大家一齐加倍努力,于最短期间写出较高水平的书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