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阅读
  • 0回复

从“校人烹鱼”到“颜回煮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18
第8版()
专栏:

从“校人烹鱼”到“颜回煮食”
郭圭宗
“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得意洋洋地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了适当的地方了!”小吏暗自好笑,走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鱼早进我的肚里去了,他还说什么找了适当的地方哩!”
子产为什么受小吏所欺?这正如孟子说的:“正人君子可以受合情合理的话所蒙蔽。”子产觉得鱼初放到水里时,局促不安,之后就活跃起来,这是很合情理的事情。因此,他轻易地相信了小吏的话,而没有亲自去看一看,结果上当受骗。
但是,是否亲眼见了的东西就是真实而准确的呢?“颜回煮食”的故事,也给人以启迪。孔子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遇大饥连野草汤也难喝上。他的弟子颜回饿着肚子,出去讨了一点米回来,煮给他吃。刚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东西吃了,心中很不满,怪颜回不该偷吃,但表面上却装作没事。过一会,饭熟了,颜回端着饭,恭敬地送给孔子吃。孔子故意说:“我梦见死去的父亲,饭如干净的话,我要祭奠他。”颜回说:“不行,刚才灰尘掉进锅里,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抓起来吃了。这饭是不干净的。”孔子听了,才知道是自己错怪了颜回。
颜回抓了一把饭吃了,这是事实。孔子虽然看到了,但他没有进一步了解颜回为什么抓一把饭吃,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主观臆想,因此,免不了还是不符合事实,差点冤枉了一个好人。
说这两个故事,是有感于在现实生活中,象犯有子产、孔子一类主观、轻信毛病的领导干部,确实不乏其人。有的领导人高居深楼,有眼不到群众中去看看,有腿不到基层去走走,办事光听别人说,靠自己想当然,以致常被那些巧嘴卖乖的下级所欺,甚至对他们大为赏识,嘴念“阿弥陀佛”,手开方便之门。有的领导人虽然步出大院,到下面去看了,走了,但那实际是乘车兜“风”,观花赏景,不作调查研究。因此,处理问题妄下判断,以偏概全,有时还把那些克己奉公、忠诚老实、具有“老牛性格”的人当做“傻瓜”,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这些,情况虽不相同,但归根结蒂,是这些同志不注重实际观察和实际检验,不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因而泾渭不分,真假不清。
事情有真有假,道理也有正确有谬误,这本来是很自然的。问题在于,当听到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见到那些似假若真的事情的时候,作为领导干部,就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口头上和字面上的所谓逻辑推断,务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搞清“事实”的基础上,在“求是”上狠下功夫。一句话,就是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武装我们的头脑。这样,有了实事求是这个根本原则,一切假人假事就会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一切好人好事也会在“事实”面前变得高大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