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且谈“身后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7-24
第8版()
专栏:

且谈“身后事”
丹赤
有一天外出办公,在十字街头受阻。只见一行车队鱼贯而行,前头是两辆摩托车开道,随后是北京吉普、上海牌、伏尔加牌轿车,大、中客车……足有二、三十辆,可谓浩浩荡荡。听路人讲,是当地一位领导人为母举丧。
这种令行人侧目的事,并非仅此一端。眼下,死个人也不简单,办个丧事,总要借机摆一摆排场威风,接钱受礼、摆宴谢客,“白事”同“喜事”一般热闹;甚至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如此“身后事”,应该说它是十年浩劫留下的一个小小阴影。
“身后事”,即人死之后的丧事。早在十七年前,廖沫沙同志曾以《身后事该怎么办?》为题,发表了一番精采的议论,文中赞扬了墨子、范缜等古代一些进步思想家“薄葬节财”的主张。已然是20世纪80年代的今天,我们的有些同志却硬要向剥削阶级学习,充当“厚葬靡财”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岂不令人痛心!
对于一些共产党人、革命战士说来,生生死死都是考验,都要保持革命者的风貌。正如贺龙同志在南昌入党宣誓时所说的那样:“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而我们的有些同志,恰恰相反,他们平时尚有革命气息,到对待亲人“身后事”时却十足的封建味道。有的同志临死前还要向党伸手,满足一切要求,方肯闭目;有的不愿火葬,要求“囫囵身子去见马克思”。有些家属子女,总爱在追悼会规模、悼词的用语上三番四次地要这要那,究竟是为已经没有知觉的死者,还是为活着的人?
对“身后事”,共产党人自有共产党人的安排。有这么两个光辉的事例:一个是某部战士、模范共产党员涂维军,他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为国捐躯,战友们在他的遗体上发现了他的留言:“……望组织上不要将我的尸体送回我的故乡,也免去组织上的一切费用,让我的英灵在祖国的边疆上空飘荡。”另一个是逝世不久的解放军某部军医院骨科主治军医吕世才同志,临危时留下的最后几句话是:“我死后,不要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骨灰含有大量的有机磷,是很好的肥料,把它支援农业建设,作为我对四化建设的一点最后的贡献……我要学习周总理。”毋需多加评论,对自己“身后事”如此安排,从中可见到的该是一种什么精神?周恩来同志嘱咐将骨灰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刘少奇同志遗言将骨灰撒入海洋。他们的光辉榜样昭示着后人:生,要有价值;死,要有意义。正象鲁迅所说的那句名言:“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