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罗马尼亚是怎样培养、选拔和考核干部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2
第6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罗马尼亚是怎样培养、选拔和考核干部的?
  新华社记者 丁永宁
精干、懂行、年富力强、作风朴实——这是记者近几年来在同罗马尼亚各级干部的接触中所获得的深刻印象。这种良好的干部状况,是同罗马尼亚多年来实行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养、选拔和考核干部的制度分不开的。
罗马尼亚共产党和政府选拔和使用干部时遵循一个原则,这就是:“合适的人选,合适的岗位”。它们强调每一个负责岗位都应安排“政治和业务素养好,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罗马尼亚规定,凡处长、企业车间主任以上干部必须具备大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在农村,国营农场场长、农机站站长、国营畜牧场场长,一般都由具有大学水平的农业专家担任。目前,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主席中,大部分人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一部分已有大学文化水平,后一类人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增加。
在罗马尼亚,做党务工作的人一般都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脱产的专职政工干部很少。工厂企业中的党委书记都是选举产生的,他们或是工程师、技术员、工长,或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他们不脱产,一般都是业余做党的工作。只有在拥有四、五千党员以上的大工厂企业,党委委员中才有一至二人脱产。罗马尼亚不少驻外大使也是经济、财政和科技方面的专家。
解放前,罗马尼亚是欧洲的一个落后农业国。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上经济上发达的国家,罗共在取得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较早地就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作为党的政策的最高目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干部问题。早在解放初期,罗共就把一批工农干部送进学校脱产学习,或通过业余教育、函授教育等形式进行培养提高,使他们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中许多人经过培养和刻苦学习,成了专家、工程师、教授或学者,不少人著书立说或有发明创造。这些人成了目前党、国家和经济部门中的骨干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罗马尼亚党和政府不断完善培训干部的制度。1971年,罗共中央政治执委会作出决议,决定改组中央党校,使它成为培训各类领导干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学习的有革命资历较深的负责干部,也有一部分四十岁以下、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在中央党校,不仅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同时用相当多的时间学经济理论、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罗马尼亚党政机关、厂矿企业、农业单位、群众团体等各方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每五年定期分期分批进党校轮训。干部在党校要接受考试。考试成绩是干部职务升降和工作调动的依据之一。党和国家对已在中央党校或高等学校毕业的人,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记者接触到的县委书记、政府部长、企业领导人中,就有不少在准备考博士学位。康斯坦察县八万六千党员中,目前参加函授学习的就有一万多人。
有了这么一套长期的、严格的、系统的干部培养制度,罗马尼亚各行业、各方面也就人才辈出,从而有条件稳妥地、可靠地实行干部的新陈代谢,使领导班子年轻化。现在罗马尼亚各级领导干部中,绝大部分是中年人。党中央政治执委会27名委员中19人50多岁,2名近50岁,60岁以上的有6人。政府正部长和县委第一书记(相当于中国省委第一书记)一般都是50来岁。副部长和县委书记一般是40岁到50岁。司局一级干部和大企业的经理一般是35至45岁左右。
在罗马尼亚,对干部实行考核和考试制度,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技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三个方面。对专业技术干部的业务技术专长,采取考试的办法,包括口试和笔试。对党政工作干部,则实行考核,一般两三年进行一次。
为了全面地、历史地考核干部,把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罗马尼亚还实行对所有干部每年进行一次群众评议的制度。评议由所在单位的工会组织主持,由群众对干部的政治思想表现、业务技术水平、道德品质、完成任务的情况分析讨论,对其优缺点作出评价,写成鉴定材料,经本人签字后装入档案。群众的评议,是考核、选拔和使用干部的一个重要根据。
罗马尼亚还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名单的制度。企业和乡以上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每个主要领导职务,经常都需有1至3名后备对象。一个领导干部一旦调离,立即可以有1至3名后备干部能接替他的工作。以布加勒斯特为例。目前,全市就根据这一制度培养和储备了16,000名准备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干部。罗马尼亚还规定,报请任命乡或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要提出3名挑选对象,报请任命县委书记,得提出5名挑选对象,由上级党委从中选拔,择优任命。实行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在平时就准备好适于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干部的来源,需要时则可优中选优,同时可以避免任用私人。
干部能上能下,这一点在罗马尼亚也做得比较好。一些原来当政府副部长的后来调任司长,原来的司长可以调任副司长或当个参事;原来任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的,调任为工厂厂长。记者在罗期间见到和听到过不少这样的事例。这种调动大部分是由于干部年龄大了或工作不太胜任,而并不是因为犯了错误。这样的职务调动,干部本人一般都能安心接受,社会上对此也习以为常。一次,记者去希姆列乌—西瓦尼耶伊市参观一个规模不大的奶制品厂。该厂头发花白的老厂长见到记者后首先作了自我介绍。他说,他原来是这个市的市长,当了八年。后来才下调到这里当厂长。为什么调动?他解释说:“当市长,任务不轻松。我现在年龄大了,市长的职务让给年富力强的人干了。在这个厂当厂长,现在对我比较合适。我在退休前还可以为党做些工作。”
罗马尼亚的干部制度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作法:交流干部。从做党的工作调做经济工作,从做群众工作调做宣传工作,从中央部长调做县委第一书记,从做经济工作的调做驻外大使,等等。这种制度,有助于干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全面锻炼,避免在某一领导岗位上时间长了,墨守成规,思想僵化。
干部按时退休在罗马尼亚早已形成制度。不少老同志主动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更年轻和更有能力的人,并把它看作是自己最后一个自觉而崇高的政治行动。
去年7月,中国党的工作者代表团访罗,重点考察罗马尼亚的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代表团的同志在各地考察以后认为,罗马尼亚在培养和选拔干部中认真地实行红与专的统一,在这些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好的制度,效果显著,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