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老当益壮 永葆青春——贺高元钧同志艺术生活五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2
第8版()
专栏:

  老当益壮 永葆青春
  ——贺高元钧同志艺术生活五十年
  罗扬
高元钧同志是一位深受群众欢迎的杰出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五十年来,他对人民的贡献,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都是极其宝贵的。
高元钧同志生于河南农村,自幼家境贫寒,7岁就开始了沿街乞讨的流浪生活。他11岁跟着双目失明的四哥,逃荒到徐州。这时,他们遇到了民间艺人戚永力。这位说“武老二”的把高氏兄弟给迷住了。可是,他们无钱拜师,只能私下里尾随旁听。戚永力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边讨饭,边学艺。这样整整过了三年。这位著名的艺人终于被这两位意志坚强的年轻人所感动,将他们收为徒弟。高元钧勤奋刻苦地学了三年之后,就开始独自卖艺,奔走四方。1946年,在党所领导的南京进步文艺界举行的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的文艺演出会上,他演出了具有强烈的抗暴精神的《鲁达除霸》。1947年5月,他在上海参加了由郭沫若等同志主持的以反饥饿、反压迫、反内战为内容的“五四”纪念大会,并演出了《武松赶会》、《大闹马家店》等节目,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
1949年,上海解放。炮声一停,他就走上街头,在大街小巷,在公园、广场,与当时在上海的梅兰芳等文艺工作者一起,进行慰问人民解放军、庆祝解放大上海的演出活动。接着,他赶赴南京、天津和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等演出活动,并演出了自己创作的歌唱新时代的曲艺节目,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后来,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又被批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更加刻苦钻研艺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祖国的北大荒到海南岛,从新疆边防地区到福建前线,从三线工地到唐山灾区,从军队到地方,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祖国大地;他演唱的声音,响彻在战士的基地、营房、坑道、哨所和城乡的剧院、广场。
高元钧同志长期致力于山东快书艺术的革新,为创立和发展新的艺术流派付出了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早在四十年代初期,他就对日趋衰败的“武老二”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在内容上,删除了那些“荤口”(淫词秽语)和低级庸俗的东西,对书词作了若干调整和加工;在表演艺术上,则摒弃了低级的、不健康的表情动作,并在保持“武老二”艺术的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借鉴、吸收了京剧、舞蹈、大鼓、坠子、相声、评书等姐妹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大大丰富和提高了“武老二”艺术的表现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高元钧同志进一步明确了曲艺改革的方向。他除了对传统书词和表演进行改革、加工外,还积极改编、演出了《小二黑结婚》、《桥》等反映现代生活的新节目。他这时候的演唱艺术同过去的“武老二”艺术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他把它改名为“山东快书”。他对“山东快书”这种艺术的发展是有贡献的。高元钧同志的山东快书,努力在表现新的时代、新的人物上下功夫。十多年间,他成功地演唱了《一车高粱米》、《抓俘虏》、《三只鸡》、《智斩栾平》、《侦察兵》、《张大发走娘家》等一大批新节目,塑造出大老郭、小李、老王、郭大娘等栩栩如生的新人物的艺术形象,揭开了说新、唱新、创新的新篇章。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更为鲜明和突出了。人们都称他的艺术刚劲,豪迈,洒脱,大方,质朴而又生动,诙谐滑稽而又严肃,形象传神,感情真挚,口风脆甜,动作优美,形神兼备,自成体系。郭沫若同志赞誉高元钧同志为“民间艺术的一面旗帜”。
高元钧同志又是一位出色的艺术教育家。他对于前来求教的年轻人,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并把自己所会的东西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他对学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又是很耐心细致的。他总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既传艺,又教人;既重言教,又重身教;凡是要求学员做的,他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的口号是:“能者为师,不耻下问,艺海无境,求师无辈”。他通过办训练班、业余辅导、个别培训、带徒弟等方式,培养了大批山东快书的骨干人材。山东快书能够成为一个风行全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曲种,这是与高元钧同志和他的学生们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附图片)
  《曲艺》编辑部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