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艾青在巴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4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艾青在巴黎
  柯国淳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
带回了一支芦笛。
同着它,
我曾在大西洋边
象在自己家里般走着……
我耽爱着你的欧罗巴啊,
波特莱尔和兰布的欧罗
巴。”
这是1933年诗人艾青从法国学画归来时所写的诗《芦笛》中的几句。诗中抒发了他对曾在那里度过三年青春时光的国度及其两位著名诗人的深挚怀念和景仰之情。
不久前,艾青应法国圣热尔——波里涅克基金会的邀请,重访阔别近50年的巴黎,参加在那里举行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国际讨论会。这期间,主人在日程上特意安排了一项欢迎艾青诗人的活动,气氛是那样热烈,使诗人成为这次讨论会所瞩目的中心人物。
那是讨论会最后一天的上午。会场的布告栏里张贴着一位代表《致艾青》的诗:
“昔日在巴黎是画家,
今日返巴黎是诗人。
50个春秋过去,
心儿却永远年轻。
如今重新拿起画笔,
画一艘大三桅船搏击暴风!
去吧!饱经沧桑的斗士,
前进,在大海上,在浪涛中!”
讨论会一开始,一位中国代表宣读了关于艾青与时代的长篇论文后,巴黎第八大学的洛阿夫人等发言,高度评价中国抗战时期的诗歌,尤其是艾青的作品。最后,艾青在热烈的掌声中讲了话。他介绍了自己的经历,阐述了诗人和时代的关系,讲了他在日本侵略者监狱里写的《大堰河,我的媬姆》,解释了自己的主要作品。他几次试图结束自己的发言,让代表们去吃午饭,但不断提出的问题却使他欲罢不能。这一切,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学,对艾青的诗歌的喜爱。会议主持人鲁尔曼教授还朗诵了三首致艾青的诗。
对这感人的场面,艾青说:“这不只是对我个人的承认和尊敬,而且是对我的祖国及其文学的承认和尊敬。”
人们知道,这位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诗人,在粉碎“四人帮”前的二十年里,曾被迫停止了歌唱。在那漫长的岁月中,外国诗歌界的朋友们关心他的命运,打听他的下落……。因此,在这次国际讨论会上,人们见到艾青,当然是十分高兴的。一位代表在致艾青的诗中欢呼:
解放了,平反了,
《火把》点燃了,
《乞丐》得到爱护了,
从今以后,诗人,
人们永远热爱你!
在法国出版的《艾青诗选》的译者卡特琳娜·飞霞女士在写给艾青的信上说:“看到您在经历了漫长的磨砺之后还这样健康,这样坚强,这对我们大家是很大的鼓舞。在您从北京带来的近作中,我们发现了您以往的佳作中所包涵的同样的力量,同样的慷慨,您的老读者们为此感到庆幸……”信的落款是中文的签名——“飞霞”。这名字,是艾青应卡特琳娜的请求,根据她名字的译音为她起的。目前,飞霞正准备与别人合作,撰写艾青的传记。
国际讨论会期间,法国的报刊发表了评介艾青及其作品的文章。一张报纸用几乎半版篇幅,刊登用中文书写的艾青的名字和他的照片;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不少朋友给他寄来了信和诗,送给他书籍和纪念品……。这一切,就象一朵朵友谊的鲜花,展现在诗人面前。
在法国逗留期间,法中友协的马纪樵夫人曾陪同艾青去寻找他青年时代在巴黎留下的足迹。艾青当年住过的巴黎第五区的里斯本旅店还在,但他在巴黎市郊住过的房子已经无处可寻了。艾青不无感慨地说:
“五十年了,变化是很大的。巴黎更加繁华了,修起了高速公路和许多新建筑。但凯旋门依然屹立着,圣母院和卢浮宫依然屹立着,这些没有变,就如同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是喜欢法国的,我在那里度过了物质上贫困、精神上自由的三年。我喜欢波特莱尔和兰布的法国,艺术的法国……”
是的,正是在法国,艾青摈弃了学院派的美术,兴趣开始向文学移动;正是在法国,诗歌的种子悄悄地植入他心灵的土壤。而漫长的中国革命斗争的风风雨雨,浇灌并锻炼了他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成长。五十年后的今天,已是丰收的季节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