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听侯宝林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4
第8版()
专栏:

  听侯宝林发言
  刘孟洪
最近,听了侯宝林在一个茶话会上的即兴发言。他的发言,是针对大学能不能多招走读生的问题而发的。因为有关领导人在侯宝林发言之前说,为保证质量,根据大学目前的条件,还不能多招走读生。
侯宝林说,听到这样的讲话,心里感到很难过。现在搞四化,靠谁呢?靠人才。如果我们不去多培养,人才由哪儿来?他希望大家不妨清早到公园里去看看青年人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动人情景。他说,对待一些应该办的好事情,特别是中央的某些正确方针,下面往往有三种态度。据他观察,拥护的多是无权的,反对的多是有权的,弃权的多是保乌纱帽的。他的这段话刚讲完,立即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到会很多同志都说侯宝林讲得好,因为侯宝林是站在人民中间讲这些话的。侯宝林自小没有念过书,吃过没有文化的苦头,现在当了兼职教授,他吃力;他看到一些人缺少文化,没有技术,很好的机器毁了,他心疼;他看到不少有志的青年,也有一定的基础,迫切希望上大学,但是进不去,他着急。
侯宝林搞曲艺,要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正是侯宝林深知人民的心声,他才这样说的。他说的究竟是否全面,当然可以研究。就大学今后能不能多招一些走读生来说,确实需要慎重对待。如果从学校的角度看,校舍、师资、实验设备诸方面,困难确实很多,只讲数量,质量必然受到影响。如果从四化迫切需要和人民的希望看,多培养人才也确实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要克服一些困难,也需要采取多种途径。但是,侯宝林分析的三种人的三种态度,倒很值得重视。
撇开保乌纱帽的那种人不谈,为什么某些地区某些部门,有的同志手中有了一点权力,对一些该办的好事,中央的正确方针,不如无权的那么拥护呢?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有一条,是不是自己离老百姓远了一些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