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纪念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6
第5版()
专栏:

  纪念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
  武治纯
今年8月4日,是台湾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钟理和先生逝世2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和台湾同胞、台湾作家们一起,纪念这一位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
钟理和先生1915年出生于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是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县,世居台湾屏东,18岁时迁居高雄美浓,并曾在祖国大陆生活8年之久。1960年8月4日正在写作中,肺病复发,咯血而逝,年仅45岁。英年早谢,使人痛惜。
钟理和短促的一生,颠沛流离,常年处于贫病交迫之中。但他以特有的执着和坚韧的毅力,献身于祖国的新文学事业,默默地耕耘着台湾乡土文学的园地,为后人留下了可观可贵的文学遗产:一部长篇小说《笠山农场》,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日记和书简。文学界和读者推崇钟理和是“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台湾文学的主流作家”,公认他的作品能“代表真正的台湾文学”。为了纪念钟理和先生,台湾文学界从去年就开始在他的美浓故居筹建“钟理和纪念馆”;台湾电影界最近已经为钟理和拍摄完成了题名《原乡人》的传记影片。
钟理和的文学遗产,是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百花园中芬芳的花朵。他的作品不仅在台湾公众中已经获得定评性的荣誉,而且也已经流传到了祖国大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去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小说选》,选载了他的代表作品《贫贱夫妻》,并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钟理和是较早溶入祖国文化及新文学血流的台湾作家,他的生平和创作都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他自幼受到父兄热爱祖国的教育和影响,倾慕祖国大陆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少年时期即开始采用汉语白话文习作。青年时期,他在沈阳和北京生活多年,受到祖国大陆30年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具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他始终不愿为殖民统治者做事;他阅读大量日文书籍,却从不说日本话,并且始终坚持用中文写作。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中,殖民当局把台湾同胞视为日本“皇民”,而钟理和始终以中国人自居。在北京时,他拒绝以日本侨民身份领取物资配给,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钟理和1946年由北京返回台湾后,因患肺病,产业变卖一空,一家人只靠几分地为生。他在贫病潦倒中深居山村,自己耕田,维持生活,他同农民日夕相交,得以深刻地观察了解和亲身体验农民的生活与思想情绪。同时,他坚持了扎根大地,面向劳苦大众,以现实主义反映人生的创作道路。50年代是他的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期。他的作品具有清新写实的艺术特色,特别是以描写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见长,常能在短短的篇幅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从而含蓄、深沉地呼喊出台湾同胞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要求。台湾的乡土文学,正是以反映台湾人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为主要特点,这在钟理和及他以后的作家们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钟理和的一生,始终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为了“回归和亲近祖国文化”,并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在1938年经过日本,辗转回到祖国大陆,在沈阳当汽车司机谋生。他曾在自传体小说《原乡人》中反映出对祖国大陆的无限向往之情。台湾同胞一向称呼祖国大陆为“原乡”,钟理和满腔热情地写道:“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他的日记体中篇小说《门》反映了作者夫妇在沈阳期间(1938—1941)的一段生活经历,当时他们住在一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大院里,他的长子(台湾当代作家钟铁民)就在这里出生。作者记述了院中一个工人家庭斐老伯夫妇帮助他料理接生、哺育婴儿、照顾产妇等等无微不至的关切。作者深情地赞美斐老伯夫妇说:“老太太——老太太呀,祝你平安——那是我永世不忘的慈祥的第二母亲——老夫妻俩疼爱我们不亚于自己亲生的儿女……。”作者在这里抒发出台湾和祖国大陆同胞之间的骨肉亲情。
钟理和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作经历却是坎坷的。他的作品,绝大部分在生前未能发表和出版,生前唯一得到出版的小说集是作者1945年在北京出版的早期创作《夹竹桃》。作者临终前曾痛嘱长子铁民说:“吾死后,务将所存遗稿付之一炬,吾家后人不得再有从事文学者;《笠山农场》不见问世,死而有憾。”可见作者伤心至极的情景。1976年,台湾成功大学张良泽教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搜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了《钟理和全集》(八卷),他的作品才得以全部问世,距他逝世已经16年了。
今天,在这位优秀的台湾作家逝世20周年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他的作品已经开始得以同全国九亿同胞见面。这也可告慰钟理和先生于九泉之下了!钟理和先生,您那“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