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西德住宅建筑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6
第7版()
专栏:

  西德住宅建筑的发展
  林进成
战后初期,西德居民的住宅非常紧张。这是希特勒长期推行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的恶果。西德前总理阿登纳曾经描述说,他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渡过莱茵河,穿过波恩,到达科隆,一路上到处看到的是战争的痕迹,到处是被炸毁的房屋,而科隆这座战前有76万人口的繁华的城市,只剩下三百所房屋保持完好。
战争结束后,数百万人流入西德,西德住宅的短缺达600万套。因此,解决房荒问题,在战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成为西德政府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为要解决房荒问题,西德在国家大量拨款的同时,还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一切私人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谨慎地实行放宽经营房产的规定,积极吸引私人投资建造房屋。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上半期,在国内既缺乏储蓄资本又缺乏资本市场可供利用的情况下,西德把重点放在鼓励建造社会住宅。这种所谓社会住宅,很多是工厂企业自己建造的职工住宅,其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家,也有一部分是得到国家各种课税优惠的工厂企业自有的资金。到1954年年底,仅采煤企业建成的这种住宅就达32.7万套。这种住宅虽然面积有限,设备简单,但房租较为低廉,对于收入低而又需要住房的人家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储蓄能力的提高,从五十年代中期起,自由出资建造的住宅增多了。它虽然得不到国家的资金,但在土地税、所得税等各种税收上享受许多优惠,投入住宅建设的资本也有较高的利息。因此,这种住宅建设发展很快。1960年西德取消了住房统制管理法,代之以自由形成租价的自由租赁法(对社会住宅仍保留某种限制),房东恢复了对其财产的自由支配权,而房客则在解除合同方面得到某些保护,而且国家对那些收入少的房客在支付新的、自由议定的房租时也提供某些帮助。
由于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战后以来西德住宅建筑投资的规模很大。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4年,西德住宅建筑投资共达6,118.8亿马克,占同期固定资本投资的24.2%。1949年建成的住宅为22.2万套,1950年37.1万套,1953年53.9万套,此后每年新建成的住宅经常超过50万套。据联邦统计局发表的1968年10月25日的调查材料,西德共有住宅1,964.02万套,13.965亿平方米,其中已居住的1,915.35万套,每人平均23.8平方米(按6平方米和6平方米以上的房间、卧室,所有的厨房、工商企业占用的住房的面积计算)。七十年代,西德的住宅建筑又有新的发展,从1970年到1978年,新建成的住宅计达317.25万套,而且无论是每套住房的面积,还是建筑水平、设备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西德的住宅建筑虽有很大发展,居民的居住条件虽有很大提高,但是,目前还不是每个居民家庭都有一套房屋,住房还短缺66万套。而且,对于那些收入低的工人和职员家庭,特别是外籍工人,居住条件还是比较差。例如,在巴登一符腾堡州,外籍工人的住房有60%是1948年以前造的,有将近30%的住房是在地下室或阁楼上。
西德经济所以能够得到较快而稳定的发展,是同解决战后初期广大居民在住房问题上的种种困难,逐步满足居民对住宅的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没有大规模地建造住宅,西德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要求的农村人口向工业中心的大量转移,以及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大量吸收外籍劳工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大规模建造住宅不仅可以增加就业人数,而且也有力地推动着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这首先是推动着建材工业、钢铁工业、玻璃工业、木材工业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