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要热切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7
第4版()
专栏:杂谈

  要热切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
  李春
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逐步落实,许多知识分子为之十分感激,顿增了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不少人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决心献身科学,献身四化。
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诸如对知识分子的培养、管理、使用和关心等方面,都还不能尽如人意。近日同几位知识分子朋友交谈,他们就讲了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说现在虽是“红老三”了,但还是个“穷老三”。这是否是冯驩弹铗,得寸进尺呢?我看不能这样说。
说“穷”,主要就生活境遇而言。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境遇的确是相当“穷”的。一是工资低、收入少。他们中多数人的实际收入比同年龄的工人往往要少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的几次调整工资,也往往因为工龄短(对同年龄者来说,学龄长了,工龄必短)而轮不上,有的即使工龄比较长,但由于从事的不是直接物质生产,而被视为“贡献不明显”,不予升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上有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子女需要抚养,所以经常入不敷出。二是生活条件差。他们的住房拥挤;不少人上班很远,中午不能回家,而工作单位没有午休的地方;他们常常因为自动加班而没有时间料理家务,没有时间买菜、做饭,饮食无宜,冷热饥饱不均。三是办事难。他们大多不懂、也无暇去研究这些年来颇为盛行的“关系学”,没有什么“关系户”,办起事来常常到处碰壁。
对于“穷”境,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能够正确对待的。他们体谅国家的困难,正视社会的现实,惕然自厉,但愿蜡烛成灰,不求安富尊荣。其中有许多人象陈景润那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象李四光那样,老当益壮,常怀骐骥之心;还有些人,为了中华崛起,情愿丢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克服困难,远涉重洋,返回祖国,献身四化。我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在穷境中茹苦含辛、忘我奋斗而毫无怨言的高贵品质,多么令人敬佩!
但是,作为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的领导同志,对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则应热切关心、认真对待。当前,一要做好宣传工作,以端正社会舆论,端正各方面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二要做好扎实具体的组织工作和后勤工作,帮助知识分子解决具体困难。要提倡各方面为科技和文化教育工作者服务,要充分利用条件和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改善境遇;三要研究改变某些现行的不合理的政策,代之以鼓励人们好学上进的科学政策。这样做,有助于让知识分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搞好业务,也有助于造成“有知识光荣”的社会风气,吸引更多的人去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一句话,这有利于快出人才,快出成果。如果知识越多,境遇越“穷”;学历愈长,工资愈低,那就无异于提倡无知,鼓励愚昧。长此以往,势必人才难出,成果难见,四化无望。
地位和作用相连,权利与义务共存,历来如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应当如此。要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者和指挥者的作用(这是列宁斯大林的观点),就必须给他们以应有的社会地位;要他们担当起带动和促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义务,就必须给他们以相应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权利。如果只讲作用和义务,不讲地位和权利,对知识分子的穷境熟视无睹,对他们的正当要求无动于衷,那是无异于“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借用唐人韩愈的话说,叫做“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杂说四》)。如此,则虽有名马,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对知识分子问题,特别是对他们的权利和地位问题,虽经党中央反复强调,但是有些同志特别是有些领导同志,仍没有从思想认识上真正解决。以工资待遇为例,有些同志经过分配问题上的拨乱反正,现在不怕工人富起来,也不怕农民富起来,但如果说给知识分子提高一些工资待遇,让他们也富起来,他就愕然了,不是不愿意,就是不敢。不愿意者,或曰知识分子工作“轻闲”,不比工农繁重,工资已经不少了;或曰,待遇高了,容易出“精神贵族”。这其实是不懂得知识分子脑力劳动的艰苦性和复杂性,甚至包含了鄙薄知识、藐视科学、歧视知识分子的偏见。所谓“不敢”,是怕担待“培养精神贵族”,倚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的恶名。这说明林彪、江青一伙摧残和迫害知识分子的极左流毒尚远未肃清,思想解放的任务还很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影响知识分子作用充分发挥的一个关键所在,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