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龚自珍抨击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8
第5版()
专栏:读史札记

  龚自珍抨击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王俊义
“新官忙碌石騃子(騃:音ái捱,同呆)。旧官快活石狮子。”这是嘉庆年间民间流传的谚语,用以嘲讽按资选官的腐败现象。龚自珍这位在晚清开一代风气的进步思想家,对当时社会论资排辈的选官制度深有感慨,因此,在其《明良论三》中,引用了这一谚语,并赋予鲜明生动的解释说:石騃子“盖言夫资格未深之人,虽勤苦甚至,岂能冀甄拔”;石狮子则“具形相向坐者数百年,……论资当最高也”。
嘉庆十九年(一八一三),年仅二十三岁的龚自珍,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笔锋,写了一组政论文《明良论》,从不同侧面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末世的种种腐朽和弊端,其中《明良论三》,十分辛辣尖锐地抨击了论资排辈、循资提升的用人制度。
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作为选拔提升官吏原则,不是唯才是举,如龚自珍所概括,乃“累日以为劳,计岁以为阶”;“贤智者终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驯而到”。完全以资历确定劳绩,用年限评定官阶,使得真正有才德的人,因资历浅短,不能被破格选拔,那些无才无德的庸碌之辈,依凭资历步步升迁。龚自珍还描述了清代社会在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当时的士子,从考中进士开始作官,年龄多在三十岁左右。三年无过,便可累升。从翰林院的庶吉士升至各部尚书,积年累月,最快也得三十年,欲升至一品的大学士,又再需十年。这样从三十岁作官,到位置宰辅,需要三四十年,是时“其齿发固已老矣,精神固已惫矣”!这样的人倒是阅历丰富,但宦海浮沉,饱经风霜,却“因阅历而审顾,因审顾而退葸,因退葸而尸玩,仕久而恋其藉,年高而顾其子孙,傫然终日,不肯自请去。”他们谙于世故,顾虑重重,退缩怕事,僵如行尸。而且官做得愈久,愈贪恋职位,尽想着如何封妻荫子,虽然拿着俸禄不干事,也不主动请求辞掉官职,使大批英俊奇才,“不得起而相代”。
以资历长短作为考察、选拔、提升官位的标准,带来的恶果,显而易见。正如龚自珍在文中所指出的:勇往直前的人得不到鼓励,玩物丧志的人受不到惩戒,平庸的人心存侥幸,才能之士备受束缚。本来,他们开始也都还感慨激昂,“思自表见”,但一想到“限以资格”,便自暴自弃,无所作为,致使“士大夫所以尽奄然而无有生气者也”。“至于建大猷,白大事,则宜乎更绝无人也”!能提出治国大计,论述国家大事的人,更是绝无仅有。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摧残、压抑、束缚人才,使“办事者所以日不足”。龚自珍目睹这万马齐喑的衰世局面,大声疾呼:“当今之弊,亦或出于此,此不可不为变通者也”!由这里可以看到,龚自珍那脍炙人口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确是针对时弊发出的时代呐喊。
当年,龚自珍在写出《明良论》后,他的外祖父、著名的汉学家段玉裁,赞赏其“而中今病”,非常感慨地推崇说:吾“耄矣,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矣”!足见,龚自珍的《明良论》,在当时起了发聋振聩作用。封建社会的进步思想家和有识之士,虽然认识到论资排辈的弊害,曾为此慷慨陈词,痛加鞭笞,要求加以变通,但由于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决定,一二有识之士,决然无回天之功,不能革除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