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少种高产多收——陕北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09
第2版()
专栏:

  少种高产多收
  ——陕北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途径
记者到陕北采访,不论在地、县机关还是在社、队,都听到主张改变“广种薄收”的议论。不少先进单位的实践经验也说明,要改变陕北农业生产的面貌,除了把单一抓粮变为农林牧一齐上之外,还必须把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
子长县是延安地区去年开荒种粮面积最大的一个县,然而又恰恰是全地区几个减产县中减产最多的一个县。为什么扩大了粮田面积,总产反而减少了呢?子长县县委书记阎凤玉说:“我们正是吃了只追求面积大、广种薄收的亏。实践又一次教训了我们,不是种得多,粮食就能收得多。毁林种粮,垦草种粮,只扩大粮田面积,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既毁了林草,又不能多得粮食,这是一条越走越穷的路。”
绥德县农业局长米增喜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科学测定得来的资料,很能说明广种薄收造成的恶果。这个县的韭园沟流域,由于多年来连续毁林开山,毁草垦坡,连人畜难以立足的陡崖峭壁也种上了粮,地面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垦种的粮田面积过大,无畜耕翻,无肥可施,无力管理;地上固有的土壤肥力因水土流失而日益减少,每亩耕地每年流失表土8到10吨,而每吨土壤中含氮0.5到1.5公斤,磷1.5公斤,钾20公斤。
据国家农委考察组的专家们计算,延安和榆林两地区所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年因水土流失而冲走的氮、磷、钾在800万吨以上,相当于全国1978年化肥产量总数的五分之一。专家们说:广种薄收导致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可是,在陕北有许多粮食低产变高产的先进大队,这些大队有南部高原沟壑区的,有中部丘陵沟壑区的,还有北部长城沿线风沙区的,尽管由于地区、环境不同,他们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的共同经验,都是把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米脂县高西沟大队,现在的耕地面积只有20多年前的三分之一,而粮食产量却是原来的4倍多。长城脚下的横山县古水大队,1974年种粮2,150亩,收粮不到40万斤;1978年种粮1,300多亩,粮食产量却突破了110万斤。位于毛乌素沙漠的神木县窝兔采当大队,1979年在粮田面积减少三分之二的情况下,粮食亩产提高10倍,总产增长3倍多。
在陕北,为什么减少耕地面积也成了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这是由于在这个人均占有土地多达30多亩、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上,要把农业搞上去,粮食生产只有走少种高产多收的路。
高西沟大队党支部书记高祖玉说:“少种多收是有条件的,不具备一定条件,少种只能少收,不可能多收”。他们说的条件,就是要因地制宜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把山坡、沟岔和梁峁打坝埝、造梯田、修水地,建设好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在米脂县李家寺大队,党支部书记雷光相带我们参观引水上山工程和改修的宽幅梯田,介绍了各类耕地去年的玉米产量水平:坡地亩产五、六十斤,梯田亩产140来斤,坝地亩产500多斤,水地亩产突破800斤。他说,修一亩梯田可以退耕二、三亩坡地,修一亩坝地至少可以退耕5亩坡地,修一亩水地至少可以退耕10亩坡地。他的结论是:农业产量要上去,首先要敢于把地退下来。退耕的地方可以栽树种草,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畜牧。本报记者 戴国强 王向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