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坚定不移地建立轻型经济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4
第2版()
专栏:

坚定不移地建立轻型经济结构
《南方日报》评论员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是讲究经济效果,加速四化建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条重要方针。在工业建设上,如何结合广东实际,正确贯彻这条方针?根据30年来的实践经验,现在许多同志都认为,不能再去搞什么以重工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而应当坚定不移地实行经济结构轻型化,集中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和手工业。
在广东省建立轻型经济结构,具有极其有利的条件,概括起来说,有三大优势,即: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外贸出口优势。充分认识这些优势,对于统一我们的思想,是很有好处的。
从资源优势来说,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发展以热带、亚热带作物为原料的轻纺工业是大有可为的。目前广东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工业,具有岭南特色的水果罐头等食品工业,以丝、麻为原料的针织纺织工业,以草木纤维(主要是甘蔗渣)为主要原料的造纸工业,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只要继续认真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其发展前途将是不可限量的。广东还有资源丰富、品位高的陶土。陶瓷工业工艺精美,数量大,在国内外市场都有一定的地位。广东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发展盐业和海产品加工业。地处热带、亚热带的海南,更是我国的宝岛,如果发展以热带经济作物橡胶、咖啡、可可、椰子等为原料的加工业,其资源优势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广东的技术优势,表现在许多方面。广东的小商品和某些日用工业品,源远流长,与北京的同类产品齐名,被誉为“京广杂货”,历来畅销国内外,已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广东的手工业品如潮汕抽纱、广州刺绣、象牙雕刻等等,更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负盛名。广州市是全国三大轻工业基地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41种主要轻纺产品中,广东有21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食糖、干电池、陶瓷产量占全国第一位。总之,广东的轻纺手工业,门类齐全,各行各业都积累了较丰富的技术经验,培养了一支较强的技术队伍,而且还有许多名工巧匠。至于出口优势,那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广东许多轻纺手工业品多年来畅销港澳和东南亚,近年来进一步打进欧美市场。只要锐意图新,提高商品的竞争力,这方面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这一切说明,在广东,客观存在着三大优势,这对发展轻纺工业是极为有利的。
还要强调指出的是,发展轻纺手工业,能源消耗少,容纳劳动力多。大力发展这类劳动密集的商品生产,完全适合广东能源缺乏、劳力很多的特点;而且可以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创汇率高。因此,坚定地走经济结构轻型化的道路,把发展轻纺手工业放在优先地位(当然要以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作物为前提),就能真正扬我之长,避我之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30年的经验完全证明这一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63—1965年的三年经济调整时期,是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正是在这两段时间里,建设速度快,城乡经济活跃,市场一片繁荣,被群众誉为“黄金时代”。而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尤其是1970年以后,我们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甚至是趋短弃长,集中资金、人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出了“钢铁自给”、“煤炭自给”、“建立支农工业体系”等不切实际的口号。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不切实际搞重型经济结构带来的恶果,是应当牢牢记取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改变了这种状况,对轻纺手工业坚决实行“六优先”,取得了良好成果。今年以来,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重工业,财政收入增加,出口和市场形势都大大好转,这是十分可喜的。
为什么广东省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不能扬长避短,甚至趋短弃长呢?这当然有历史的原因。在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其恶果也特别严重。但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来总结经验教训,则主要是对如何“避短”的看法有问题。过去,搞经济工作的同志较普遍的看法是:广东重工业基础薄弱,煤、油、电和原材料缺乏,不首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也上不去。当时体现这种思想的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有煤就有铁,有铁就有钢,有钢就有农机、化肥,就能把农业、轻工业保上去。”重工业基础薄弱、能源缺乏,这的确是我们的短处。但是,对短处是采取迂回战避开它呢?还是采取正面攻坚战的方法去攻克它?方针不同,效果迥异。相当一段时期,我们采取的是攻坚战,总想建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实际上是先补短,后扬长,因而集中全力夺煤保钢建化肥,还搞八大会战。当然,煤炭、化肥工业都是应该建设的,但应建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不问资源情况,到处开采小煤窑,县县办化肥,小钢铁遍地开花,这种不计成本,不算经济帐的作法,造成了惊人的浪费。而且由于大批“煤老虎”、“电老虎”问世,本来紧张的能源就更紧张了,以致许多地方“保了一点红(氮肥),影响一片黑(轻工)”。结果是短处没补上,长处发扬,事倍而功半。
那末,能不能采取迂回的办法避开我们的短处呢?如果我们敢于冲破极左路线和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不搞闭关锁国,不搞划地为牢、省自为战,通过跨省联合、国际合作,互通有无,是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开我们的短处的。而且,轻工业优先发展了,积累了资金和外汇,也为我们搞省内外的联合和协作,搞国际间的互通有无,提供了实力。按此办理,将使我们有力量为开发我省储量丰富的油页岩和建设核电站作准备。当然,这都是长远的方针,远水救不了近火。解决能源问题,要坚决贯彻中央的指示,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要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大力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近期我们要靠节约来“避短”。要下一批“电老虎”、“煤老虎”,让出电力、燃料,发展耗电少、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手工业。这是最大的节约。还要采取积极措施,降低消耗,利用余热,等等。这些都是最切实可行的,可以收到“吹糠见米”之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多办一些中小水电站和沼气发电。去年以来,我们正是这样作的。结果能源条件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而生产发展了,能源紧张的情况也有所缓和。这个事实有力地说明:把指导思想搞对头,对加速经济建设,对于取得应有的经济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即所谓“广东‘重工不重’,重工、轻工都是短线,都要发展。”这也就是说,不必分轻重、长短,大家齐头并进,平衡发展。这种“平衡论”,用广东的一句俗话来形容它,叫做“生蛤拖死蛤”。即是宁可大家一起落后,也不允许有优势的地方或部门先发挥优势。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早已使我们大吃苦头。搞经济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少花钱多办事。经过十年浩劫,人民生活欠帐很多,我们财力、物力都很有限,我们只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优先发展轻纺手工业,从广东来看,是最合算的,符合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因此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我们要压缩某些重工业,保证轻工业能更快地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决心应该下得更大些,步子应该迈得更快些。重工业本身也要轻型化,更好地为轻工业服务。
要在广东省建立轻型结构,涉及到资金、原料、体制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树立搞轻型经济结构的决心和信心,就能迅速地把轻纺工业搞上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