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深入开展基本建设经济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4
第5版()
专栏:

深入开展基本建设经济研究
梁建言
开展基本建设经济研究是当务之急
现在我们正处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四化建设中,基本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当前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地开展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为基本建设的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当务之急。
30年来,我国基本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很大的。但同已经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相比较,很不相称。我们的基本建设,可以说积累了相当丰富深刻的经验教训,但是其中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战线越拉越长,投资效果越来越差。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吗?不是。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为什么建设规模不能过大,也没有认识确定建设规模的客观依据到底是什么,当然更谈不上去自觉地控制建设规模了。几年来我们在缩短基建战线、清理在建项目中,遇到很多思想阻力,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努力开展经济理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去总结、去认识过去30年基本建设的历史,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才会不再重犯过去的错误,不再出现大的折腾。
基本建设的调整工作,是目前正在继续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中重要的一环。而基本建设的调整面临的同样是问题成堆,困难成堆,麻烦成堆。这是现实。我们只能面对现实,而不可能离开现实去想问题。例如,我国多年来积累率偏高,这同基本建设规模大是个什么关系,积累率究竟控制在什么水平为宜?基本建设是由国家投资好,还是实行贷款或集资等多种方式好,各有什么利弊?建设规模以多大为宜,确定建设规模的客观依据是什么?投资方向如何调整,以及调整到什么程度,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地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基本建设的管理工作怎样才算科学合理?如何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调整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从这一方面看,开展基本建设经济研究,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逐步实现了工作着重点的战略转移,举国上下,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同心同德搞四化,生产、建设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工作越做越活,原有的陈规陋习被冲破了,许多新的问题提了出来。我们原来熟悉的东西逐渐用不着了,或者不够用了。而许多新的东西又是我们不曾经历过,或者不完全熟悉的。比如,在实行两级财政管理体制下,如何有效地实施基本建设的管理?在建设资金渠道众多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计划指导,使之各得其所,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在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生产建设积极性日益提高的形势下,基本建设如何贯彻发挥优势、保护竞争、推动联合的原则?还有宝钢等大型引进项目大部分陆续上马,其规模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国内外组织协调工作之复杂,都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如何把这批项目的建设工作组织好,使之尽快发挥效益,避免或减少损失,以及今后的引进工作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还会出现更多的新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刻苦钻研,重新学习,不断地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展基本建设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并且要尽快地、不断地拿出成果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头脑清醒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总起来说,开展基本建设经济研究,是实现四化宏伟目标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
下决心建立一门基本建设经济学
要下决心建立一门新的经济学科。这个新学科——基本建设经济学,基本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当然,也要同自然科学相结合。这个命题很新鲜,有没有把握,还要靠我们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来研究。
30年来,我们对基本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大量经济理论问题,当然不能说一点都没有研究。过去的研究,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对某些重大问题已经有了研究,提出了正确理论,但是没有很好贯彻执行。如“一五”后期,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周恩来同志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报告,陈云同志1957年1月在全国省市委书记会议上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发言,以及党的其它的一些文献,都总结了基本建设经济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从理论上作了正确的阐述。可是,在尔后的长时期中,却没有以此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把正确的理论束之高阁了。
二是,在经济建设中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的理论和口号,却一直被当作正确的东西来贯彻。比如,财力、物力总是留有缺口的所谓“积极平衡”;比如,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结果形成所谓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又比如,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以致后来又提出建立工业省的口号,等等。这些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理论和口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挺起作用。结果基本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设周期越来越长,包袱越背越重,花费很长时间都调整不过来。
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前边讲过的那些问题),还没有来得及研究,或刚刚开始研究。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深入开展,基本建设中的问题也暴露得越来越清楚了,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普遍重视。
但是,总的来看,30年来,我们没有把基本建设经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一些有关的经济理论问题,分散在工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学等经济学科之中。因而基本建设中许多重大经济理论问题,未能得到系统的、深入的探讨研究。近年来,有的大专院校设立了基本建设经济专业,也还局限于研究基本建设全过程中某一两个具体环节的经济问题。前年冬天,我们建委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组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现在我们成立中国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它的活动,来促进基本建设经济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基本建设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我们知道,一切经济科学的任务,都是揭示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从我国基本建设的实践来看,基本建设全过程是由各个独立环节构成的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有它的特殊运动规律,是其它经济学科的研究包括不了的。毛泽东同志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基本建设是不是有它的特殊的矛盾性呢?显然是有的。
首先,从基本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它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计划、财政、物资分配等各方面。它的内部联系,又包括了建筑业,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农村建设,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以及生产力布局各方面。可见它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是很复杂的,涉及的面又很广,是一个独立的、综合性很强的部门。
其次,从基本建设的任务看,它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为扩大再生产增加生产能力,提供物质条件,是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功能是其它生产部门所不具有或只是很少具有的。
第三,从基本建设的全过程看,固定资产的形成,是一种周期很长的特殊的生产过程,开始于规划阶段,包括确定投资方向、建设规模、结构和比例关系,以及生产力的布局;然后是勘察、设计阶段,包括资源等建设条件的落实,厂址选择,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接着是施工建设阶段,建筑、安装、一直到竣工投产,进入生产使用阶段(非生产性项目直接交付使用,进入消费阶段);最终通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来检验固定资产形成的经济效果。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从上述几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基本建设确实具有不同于其它经济部门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说基本建设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从自然科学发展史看,很多学科是在一定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科学水平的情况下出现的。当生产、技术、科学向前发展了,就从原来的学科中,不断分离出新的学科。如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化学,就是在化学和生物学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而形成的一个新学科。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一般也是这样。考虑到基本建设是面向一切部门和一切地区的,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道路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基本建设经济学首先是宏观经济学。而它的微观经济部分,则是要研究每一项具体建设工程的可行性,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经济问题,以及投资效果问题等等。从基本建设经济活动的特点来看,是否可以这样说,基本建设经济学就是研究固定资产形成和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它的内容应当包括基本建设中的基本经济理论、技术经济、工程经济和管理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这个提法是否准确?怎样才能概括得更准确、更科学?有待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研究探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