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一束玫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4
第8版()
专栏:连载

一束玫瑰
梅苑
访中山大学漫谈
在我生命中流过的时间,除了幼年,除了在台北工作那段日子,我一直与学校结了不解缘。8年的留学生活丰富了我对西方的知识,让我忘却年龄的遽长。回国的初意,原希望在大学工作。所以,当我访问中山大学时,有一份回到老家的感觉。但在访问中,老师们偶然流露出一份劫后余生的庆幸与无奈的神情,刺痛了我的心。
已有50多年校龄的中山大学,由于十年浩劫,过去的成果全付东流,一切要从头开始。不但学生被耽误,老师同样被耽误。大学的教授、讲师、助教的平均年龄都太老了。如要补救这种现象,降低教授、讲师的平均年龄,必须让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越级升等。
在金老师对中文系的简介中,我觉得国内大学对课程的安排,还没有脱离中学的图型。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在国外的大学里,我们绝少连续上四节课,因为消化不了。教授们也按照自己的研究情况,随意把课程排在上午或下午。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与本科无关的课程应尽量减免。我在N大学念法国文学时,每周最重的课程是“课堂讨论”。每位同学轮流上台主讲,然后教授与同学提出问题,如果回答不了,明年重修。所以,许多大学生都被培养成能言善辩,有独立的思考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接受自己不理解或不同意的事情。我认为这一点值得我国大学借镜,尝试开设一门“课堂讨论”。培养我国的大学生独立的思考力,不要再盲目接受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这是思想上的现代化。还有国外的大学,都是入学易,毕业难,所以每位毕业生都有一定的程度。我国的大学却入学难,毕业易,4年以后,同届毕业生的程度有时相差很远,这也是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
在瑞士的时候,我深觉瑞士社会的安定,很大程度在于教育制度的健全。瑞士设有各种职业学校,学生受完9年或12年正规教育,大都按照个人志趣进入职业学校。只有真正研究学问的人才进大学。为此,整个社会都得到平均发展。反观我国,学生们大都不问兴趣所在,拚命挤向大学的窄门。挤进去的,并不一定都是一块研究学问的人才。挤不进去的,就象是一生前途黯淡。这是极错误的想法。
行行出状元,特别在职业平等的社会,人各有志,各有所长。如果要有所成就,必须认识自己的所长,发展自己的所学。大学教育是研究高深的学问,并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1980年3月7日)
?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