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四化”——记美国朋友阳早、寒春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5
第2版()
专栏:

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四化”
——记美国朋友阳早、寒春二三事
三月的北京,呼呼的西北风还带有七分寒意。这天中午,陶然亭公园的一座假山旁,来了一位年近花甲的外国妇女,她人未坐定,手就从橙黄色的旧挂包里掏出一块干馍馍和一只鸭梨。她啃了一口干馍,又咬了一口梨,吃得是那样的香甜。须臾,她站起来擦了擦沾满梨水的双手,就匆匆地走出公园,跨上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向西奔去。她,就是美国朋友寒春同志。为何这样匆忙?她的日程表是这样安排的:时间:星期天;任务:进城洽谈机械化吸奶管道;上午:北京模具厂;下午:橡胶六厂;中饭:一块干馍一个梨;出发线路:红星公社——模具厂——橡胶六厂(共70里);交通工具:自行车。
寒春和丈夫阳早自去年10月被聘请为农机部顾问以来,为使我国奶牛饲养机械化有个大发展,就这样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地工作着。
“只有先做出样子,才能有说服力”。这是阳早和寒春对助手常说的一句话。搞奶牛饲养机械化,改变农民几百年来的饲养习惯,光讲,光说还不行,必须要有实物。为此,阳早和寒春提议在北京郊区先搞一个试点。这个建议得到了有关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他俩还被指定为技术总顾问。阳早曾上过美国康奈尔大学,今年63岁。他祖孙三代都是从事养牛事业。寒春曾先后在美国边宁顿、威斯康星两所大学专攻物理学。当时,在斯诺的《西行漫记》影响下,阳早和寒春这两位年青人来到了中国,到现在已有30多年。30多年里,阳早致力研究奶牛事业,寒春专心探讨养牛机械。因而,在我国牛棚里搞奶牛饲养机械化,这是阳早和寒春30多年来的宿愿。宿愿一旦实现,阳早和寒春就全力以赴,倾心尽注。从勘测到设计,从绘图到购置零件,寒春和阳早一般都要亲自动手或过问。一次,阳早和技术人员审定自动化喂牛棚图样时,对一钢架支撑尺寸提出了疑点,可是,已到了下班的时间。为查明准确尺寸,阳早跨上自行车,就要到距离15里外的工地去测量。助手劝他明天再去。阳早笑着说:“今天的事情还是今天做了吧。”
寒春的性格粗犷、爽朗,有时也给人很固执的感觉。但在科学问题上,钉是钉,铆是铆,尊重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她恪守的原则。自动化挤奶玻璃管道,需要安装50多个“防酸、防碱、防腐”的接头。有关同志参照国外先进技术,设计出的接头没有留活动间隙。寒春觉得玻璃管道口的尺寸大小不一,接头不留活动间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她将50多根玻璃管逐根逐根地测量,合并出20几种规格尺寸,为设计提供了准确数据。寒春这种从实际出发的严细作风,使这位同志深受感动。在讨论饲料车设计总体方案时,寒春不同意主管工程师的方案。当时,双方争执不下。按照权限,寒春这位“顾问”有权拍板定案。但她没这样做。她将阳早的肩膀一拍,说,“回家再找找资料、数据。”第二天,双方又各抒己见。这次,寒春觉得这位工程师根据充分,分析有力,令人信服,就采取了这位工程师的设计方案。
阳早和寒春是美国人,但他们以在中国生活30多年而骄傲。阳早和寒春常说:“中国现在还很穷”,“用钱要节约,花钱要知道心痛”。去年11月份,他俩带领14人去美国考察学习奶牛饲养机械化技术。为节约外汇,以便购买更多的技术设备,阳早和寒春对代表团成员的衣行住食进行了精心安排。代表团在美国40天,一次旅馆都没有住,生活交通费用只花了原计划的四分之一。当同志们称他俩是好当家时,阳早和寒春说:“这主要是‘美中友协’的热情接待,是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怎样搞畜牧现代化,阳早和寒春认为,中国有很多旧牛棚,搞奶牛自动化饲养,不应全部建新的,而应根据中国奶牛场实际情况,加以改进。阳早和寒春把他们的试点称之为“改造旧牛棚”,认为只有勤俭、节约才能加快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无论施工、选料,还是选购机器,同厂方洽谈生意,寒春总要“掂掂手中的支票”。有时,她会用电子计算机一分一分地跟你“抠”。有些助手觉得寒春这个“顾问”,象这样做未免太小气。寒春理直气壮地说:“国家穷,谁都知道,‘小气’是为了把钱用在正地方,随便浪费人民的血汗,比‘小气’更坏。”牛奶管道上有个零件需要配套,牛场附近一单位愿意承担制作。寒春觉得价钱太高,就骑着自行车,进城跑了几家工厂。从中选了一家要价最低的工厂定下合同。仅此一项就为牛场改造节约了上千元。
阳早和寒春身为农机部顾问,经常到牛场进行调查研究,他俩并不以“专家”“顾问”自居。见到牛棚,他俩要站一站,看一看;看到奶牛,要亲自摸一摸;碰到青贮饲料,阳早总要看看饲料发酵程度。即使奶牛的粪便,阳早也要用手捏一捏,看看粪便里是否有未消化的粮食。
阳早和寒春象从前一样,经常是一身劳动布工作服,一双解放鞋,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农村的牛棚里,为我国奶牛事业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可是他俩总觉得贡献得太少了。领导上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他俩谢绝了。还常常说:“跟周围的同志比一比,国家给我们的够多了。”有关领导要他俩搬进城里,阳早和寒春觉得牛棚里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奶牛饲养机械化还刚开始,住的地方离奶牛近一些更有利于工作。一次,阳早和寒春象普通群众一样去挤公共汽车上班,一位青年人很受感动,问他俩:“中国的旧牛棚为什么能吸引住你们呢?”寒春看了看这位青年人,笑了笑,认真地说:“当你感到你所干的事业是为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服务,是和这里的人民一道建设四个现代化,你就会越干越有劲,就会热爱你的事业。”真的,没有什么事业能比干这样的事业更有意义、更伟大。
本报记者 王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