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多看几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5
第8版()
专栏:

多看几眼
卞毓方 王晨
《儒林外史》里的周进拔擢范进,也称得上是一位识才的“伯乐”了吧。但他并非独具慧眼。他的成功之道,只在于“多看几眼”。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篇叙述此事说,范进交上卷来,周进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丢过一边不理。坐了一会儿,因再无别个交卷,又取过来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似乎觉得“有些意思”。末了又看第三遍,看罢,不禁喟然长叹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周进之终于不是“糊涂试官”,不仅在于他对考卷能用心用意地看,而且在于他能够一看再看。在今天举世待才,而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又往往以自己不是伯乐为借口,对选拔人才缺乏热心的情况下,分析一下周进的“多看几眼”,是很有教益的。
多看,首先要有“惜才”的迫切心情。周进是历尽科场的艰辛后才得以登上宦途的。他“胸中才学虽好”,争奈“无人识得”,多次被“糊涂试官”屈煞,直到六十多岁,才考中举人、进士,接着被选派为广东学道,主持地方考试。正因为他有此一番经历,所以对考官的蒙昧素所痛恨,对人才的被湮灭、被埋没深表同情,于未上任之前就拿定主意说:“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屈了真才”;及至将范进卷子读了一遍,不知所云之后,仍然思忖道:何不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足见周进的多看几眼,和他的这番用心是大有关系的。我们今天自然很难要求所有主持录用人才的人都具有周进这种同病相怜的心情,但我们从实现四化的迫切需要出发,来搜求人才,其心情不是应该比周进那种由于个人遭遇而怜才惜贤的心情,更为迫切、更为高尚吗?为国择才的责任感,不是也应该比周进更为强烈吗?
“多看几眼”,也印证了古人“不以己长格物”的良训。周进多年揣摩科举之道,应该算是一个文章里手,但他初读范进文章,印象却极为隔膜,乃至于不知道说的究竟是什么。由此可见,至少周进是不那么赏识范进的文笔的,或者是不够熟悉的。直到几经琢磨之后,才认识到范文是“至文”。这一点,比起我们一些动辄以自己的路子去取舍别人的同志来,显然要高明一等。顺便说一下,周进由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一变而为显赫一方的“大人物”后,也不象有的人那样,再也瞧不起“小人物”,而是认真提携人才,热情奖掖不同己见的后进,这气量也是颇为可取的。文章百态,各有千秋。有些作品,才华外露,可以一眼看中。也有些力作,文意深刻,初看显得平平,反复咀嚼才能得其真髓。周进看范进的文章,正是属于这后一种情形。鉴文如此,鉴物鉴人又何尝不如此?这是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一些同志深思的。
《儒林外史》并非历史实录,周进与范进到底有几分才学,在此且姑置勿论;仅就周进的“多看几眼”而言,如果我们在擢才选干时,也都能够加以借鉴,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才被甄别挑选出来。这将是一件多大的幸事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