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大凉山上育花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6
第8版()
专栏:

大凉山上育花人
于竞祁
一场欢乐的凉山彝族舞蹈正在台上演出:由彝族小伙子组成的迎亲队伍来到女家,“保护”新娘的彝族姑娘们,提起桶桶清泉,向小伙子们泼去……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舞姿,博得了满场的掌声。
此时,这个舞蹈的编导者黄石正静静地坐在后台。这位凉山歌舞团的汉族编导,已在凉山工作了27个年头。他创作过一系列彝族舞蹈,许多已流行国内,有些还被带到国外演出。他和其他文艺工作者一起,通过辛勤的劳动,把凉山彝族舞蹈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52年,黄石跟着部队文工团来到凉山。他积极地投身到为粉碎奴隶制度而进行的斗争中去。他看到,随着民主改革的进展,奴隶主关锁奴隶的铁链和“木鞋”虽然已一去不复返了,但翻身的奴隶们却缺乏足够的歌舞来表达内心的欢乐。这,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
黄石激动地对同伴说:“我们是党的文艺工作者,帮助彝族人民发展歌舞,义不容辞”!他决心把整个身心交给这个光荣的事业。从此,他就深入到山区去,高耸的龙头山下,滔滔的金沙江和大渡河畔,许多彝族村寨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他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这是发展凉山舞蹈唯一的道路。”他虚心向彝族群众请教,布拖的“都格”舞,喜德的对脚舞,皮鼓舞和“达尔木呷”舞,洪灌的披毡舞,昭觉的金鸡舞……都是他学习的内容。除此之外,他还注意观察彝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特有姿态,为创新积累素材。他和翻身奴隶同吃一锅荞粑和水煮圆根菜,同住一间不透光的充满烟味的房子,一起在风霜雨雪中跋涉,经常是白天赶路,晚上演出,深夜才能坐在火塘边整理资料和学习。有一次,他去金沙江畔的卡哈洛寨学舞,一路上尽是高山悬崖,崎岖的小道上覆盖着一层细沙,又滑又险。他拄着棍,一步一爬,整整6个小时才走到寨子上,人几乎累瘫了。就靠着这种刻苦的精神,他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黄石才思敏捷,善于抓住许多稍纵即逝的现象,把它锤炼为优美的舞蹈语汇。有一回,他正在大山中行走,看见山顶上有人向他挥舞披毡,象一朵轻云在山巅飘动。于是,一个极富彝族生活气息的优美舞姿“彩云落地”被他设计出来了:舞蹈中的彝族姑娘,向头顶上抛出披毡,一片红云在空中展开,接着,姑娘拉住披毡一角,一个转身,披毡形成多层圆圈,绕身而下。在舞蹈《红披毡》中,这个舞姿第一次出现,就受到广泛的赞扬。
黄石从创作出第一批成名的舞蹈《阿哥,追》和《红披毡》以来,新作不断出现。彝族人民几乎是以狂热的喜悦,欢迎他的每一个作品。他们说,“这是我们‘罗嗦’(彝族)的舞!”有的说,“黄石爱凉山,我们爱黄石”,要黄石加入彝族,给予他“族籍”。粉碎“四人帮”以后,黄石干劲更大了。去年,创作出《喜雨》和《凉山渔歌》两个舞蹈,在北京演出时受到广泛的好评。黄石决心为彝族人民,也为全国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彝族舞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