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从“蔗粮挂钩”谈发挥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8
第1版()
专栏:社论

从“蔗粮挂钩”谈发挥优势
福建省采取“蔗粮挂钩”的政策措施,安排“优中择优”的生产布局,发展蔗糖生产,体现了按最大经济效益办事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了闽南几个地区适宜发展蔗糖生产的优势。这对于各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
按最大的经济效益办事,是我们办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农业生产是同大自然打交道的事,受当地自然条件的约束和影响,当地的土壤、气候、雨量、日照、温度等适宜发展什么生产,就应当发展什么生产。因地制宜,才能发挥优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闽南一带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蔗糖生产,全国平均三亩多地的甘蔗产一吨糖,闽南一亩七、八分地就产一吨糖。近几年福建省采取措施鼓励闽南种蔗,他们的优势得以发挥,产量成倍增加,每年上调给国家的糖从2万多吨增加到18万吨;农民收入增加,口粮充足,国家和农民都得到利益。
要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首先要从当地的客观条件出发,看看适宜生产什么,而不能单纯根据主观愿望。也就是说,要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多年来,规划生产往往只强调国家需要,而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国家需要粮食,不适宜生产粮食的地方也得种植粮食作物。结果路子越走越窄,既使林牧副渔各业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粮食生产的发展也很缓慢。当然,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接受国家计划指导,服从国家需要。但是,国家计划的指导应当体现在使各地善于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能强使各地干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蠢事。如果这样,那就不是计划指导而是瞎指挥了。我们不能把国家需要和发挥各地优势对立起来,而要懂得发挥地方的优势正是满足国家需要的保证,只有让各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地尽其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国家的各种需要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要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发展农业生产,应该千方百计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而不能追求自给自足、自成体系,不能搞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生产布局。比如,闽南适于发展蔗糖生产,就不能硬要他们搞粮食自给。事实证明,在当地实行“蔗粮挂钩”,不但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商品糖,也更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口粮问题。现代化的大生产是社会生产,不论是多么富庶的地方,当地生产、生活的需要都不可能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而必须依靠交换。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生产发展了,产品丰富了,通过国家计划、市场调节以及奖售政策调剂余缺,可以满足各地的需要。
要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必须提倡算经济帐,讲求经济效果。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前些年只强调算政治帐,不允许算经济帐。生产队只能讲为革命种田,不能讲经济效益,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滑到了资本主义,就是方向道路问题。把讲究经济效果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是根本的颠倒,必须拨乱反正。我们要提倡算经济帐,提倡讲求经济效果,使大家敢于抵制那些习惯于用政治大帽子压人、习惯于瞎指挥的恶劣作风。不肃清这一流毒,就难以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为了发挥优势,在农业生产布局实行较大调整的时候,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调整创造必要的条件。否则,不管怎样强调发挥优势,实际上仍然会宜林者不能林,宜牧者不能牧,因地制宜只是一句空话。我国北方棉区前几年为什么棉花产量连续下降?主要原因是棉价太低,棉农口粮不足。今年国家解决了棉农的口粮和棉花价格问题,北方棉区的生产形势就大有好转。福建省的甘蔗生产近几年为什么发展这样快?主要是实行了“蔗粮挂钩”的政策。因此,提倡发挥优势,一定要有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解决由此引起的群众生活问题,使农民有利可图。离开群众的经济利益,怎么能够发挥优势?这里要特别注意粮食问题。一个地方不论发挥什么优势,必须保证群众对粮食的需要,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发挥优势,趋利避害,要落实政策,要讲究科学。各地应当认真分析自己的各种条件,发展什么生产可以扬自己的长,避自己的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采取必要的措施,发展什么生产。按照这个原则来调整生产布局,就是落实了最受群众欢迎的政策,讲究了花钱少、见效快的科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