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保持特色 发扬特色——访上海“兰棠”皮鞋商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9
第2版()
专栏:

保持特色 发扬特色
——访上海“兰棠”皮鞋商店
上海南京路上有一家专做女式皮鞋的“兰棠”皮鞋商店,门面不大,声誉却不小。只要你到店面的橱窗前看看,就可以了解个大概:一双双皮鞋,款式新颖,做工考究,用料精良,确实名不虚传。
俗话说:裁缝师傅离不开熨斗,鞋匠师傅离不开楦头。同样一只楦头,在有的人手里做出来的鞋样子看上去舒贴、好看,有的却十分呆板。记者问起为什么“兰棠”的皮鞋受欢迎时,师傅们的回答是:手工活,全凭手上的功夫。钳帮是皮鞋定型的关键性工序。年近60的刘榴根师傅凭着他数十年的经验,正在把一双红色凉皮鞋的鞋帮固定到鞋楦上。只见他用钳子夹着鞋帮朝楦底上拉,每钳一次,钉上一只鞋钉,就要翻过鞋身来看看。不是内行人,谁也想不到,手工做皮鞋,仅榔头就要敲上千把次。师傅们笑着说:榔头不到家,皮鞋不挺括。“兰棠”的皮鞋可以说是“敲”出来的。
“兰棠”皮鞋的款式千变万化。有着几十年制鞋经验的陆金根、姚桃根两位师傅,现在负责皮鞋的设计。他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人走在路上,专门看来往行人脚上穿的鞋样子,稍有启发就画成纸样,然后做出样品来摆在橱窗里展览,听取顾客的意见。他们说:“兰棠”是前店后工场,和大工厂生产不一样,叫得应,反应快,就象小舢板一样掉头灵活。
“兰棠”鞋店经营的另一特色是根据不同顾客的要求,制作特大、特小、特肥的特型鞋。这种传统的经营特色,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1978年,
“兰棠”恢复了特大、特小、特肥的脚型定制业务,受到顾客的欢迎。
“兰棠”的皮鞋这样受欢迎,是不是可以发扬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多增加一些工人,多生产一些手工操作、精工细作的皮鞋呢?“兰棠”负责人陈鼎年说:“兰棠”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从制鞋的原料来说,市商业部门对“兰棠”制鞋用的优质牛皮是保证供应的。“兰棠”是有条件发扬自己的特色的。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工场场地太小,技术不能充分发挥。一间50平方米的工场里,顶篷上琳琅满目地挂着各式鞋帮、鞋楦。就是这间工场,既是办公室,又是仓库,又是制作车间。陈鼎年说:如果能够设法扩大场地,“兰棠”是有潜力可挖的。只要有计划地吸收一批工人,进行技术传授,“兰棠”就可以有个较大发展,而且还可以争取出口,为国家多创外汇。
本报记者 张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