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青年中蕴藏着极大的助人为乐的热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19
第4版()
专栏:

青年中蕴藏着极大的助人为乐的热忱
《中国青年》发表潘晓的信后,各地青年纷纷来信并寄钱物,表达对潘晓的关心
编者按:潘晓的信在1980年第5期《中国青年》上发表以后,全国各地的青年向她伸出热情援助之手,同她一起讨论人生的意义,研究怎样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这说明:经历十年浩劫之后,我们的青年虽有创伤,有痛苦和迷惘,但他们仍然炽燃着善良、诚挚的心,激发着对社会和人民的崇高的责任感,即使自己还有困难,也没有忘记尽力给别人以援助和鼓舞,他们正在创造新一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青年给潘晓寄钱寄物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种作法不宜提倡。
本报讯 《中国青年》杂志第五期发表潘晓同志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后,全国各地的青年给潘晓寄来大量信件和一些钱、物,表达对潘晓的关心和帮助。
据统计,《中国青年》杂志已收到4万多件讨论稿,其中不少是写给潘晓的信。青年们把潘晓当作知心朋友,与她交流思想,分析问题,鼓励潘晓奋起。这在精神上给潘晓很大的鼓舞。
青年们给潘晓寄物的附言,感情真切,心意深厚。河南新乡市一位青年说:“我第一次在别人身上听到自己心中的歌!虽然这歌声里充满了泪水和火焰,但它实实在在是我心中最真实的歌!……给你寄去6元钱,算我送给你的一点稿纸,你一定要收下。”
青年们的汇款,有的是从仅有的助学金里挤出的,有的是从奖金里拿出的,有的是几个人的津贴费凑在一起的。还有两个青年,连地址、姓名都没有留,只在汇款单上写着:两个正直的青年。
除了汇款,青年们还寄来了一些物品。有色彩艳丽的塑料花束,有晶莹透亮的雨花石,有丝绒包面的日记本,有崭新的钢笔、笔记本、文具盒,还有稿纸和书籍、杂志等,希望以此激励潘晓,愿她在人生的道路上振奋起来,勇敢前进。
青年们寄来的有《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苦难的历程》、《哈姆莱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以及我国冯定、巴金、老舍等人的著作,供她学习。
武汉六位青年寄来的邮包里,有一个塑料的梅花盆景,一个装潢精美的日记本,一叠信封、信纸。他们在信中写道:“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探讨中携起手来,面对现实,开拓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
南京棉织厂一位青年在淡绿色的小圆盒里装了十几枚鲜丽、透亮的雨花石,他在信中写道:“这些雨花石,是我用一上午时间在雨花台的山峦下、小河边采集的。它,有的深深地埋葬在泥沙中,有的表露在地面上;它,任凭层层泥沙埋没,任凭风吹雨打,依然纯洁、美丽、刚毅、坚定。一旦遇到阳光和水,它便显得更加透亮、晶莹。请收下吧!”
石家庄一个青年寄来的邮包,没有留下自己的具体地址,只写了这样简单的几句话:“编辑同志:这个邮包,是寄给潘晓同志的,里面有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本和一束花。当然,如果她能从‘自我归宿’中走出来,是会看到一颗心的。”
当编辑部把这些情况告诉潘晓时,潘晓表示:她收下青年朋友们的心意,但请一定不要再寄了。
在这期间,编辑部还接待了很多来访者。来访者中有青年工人,大、中学生,科技工作者,团的干部,部队战士,待业青年等。他们中有不少是从外地出差路过北京抽空来的。他们以真挚的感情关心潘晓,热切希望能为解除潘晓的痛苦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