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转移与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0
第5版()
专栏:

转移与提高
哈琼文
政治宣传画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不算长,但有它的革命传统。解放前,无论在白区或是解放区都曾以不同的形式,用各种办法和工具参加战斗,为革命作了很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术工作者继承了这个传统,以宣传画为武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积极宣传革命真理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人民中间起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当然,任何工作有成绩也一定存在缺点或错误,在文革前的17年当中,宣传画成绩应该肯定,但“左”的干扰在宣传画领域中,也比较严重。在宣传画创作中的大话、空话不少,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早已存在,因此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为宣传画的健康成长探索前进的道路。
过去,我们很多美术工作者接过了革命前辈点燃的火炬,以极其旺盛的革命热情,象拿枪一样紧握手中的画笔,按照党的指引,夜以继日,不计报酬,不要补休,为完成任务而创作。在上海,曾以
6小时创作与出版过一幅宣传画,它及时地在第二天清晨出现在街头和游行队伍之中,制造了很大声势,让群众受到了鼓舞。
目前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宣传画工作也必然要随之转移。我认为首先应把上述那种革命政治热情和干劲转移和引导到为大力提高宣传画艺术质量而钻研探讨上去。宣传画作者应积极地深入生活,多用心、多用手。有关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也要积极为宣传画作者创造有“感”而发的条件。有“感”,首先是要有生活,在生活中受感染,然后再去感染观众;缺少了这个“感”,恐怕很难创作出动人的优秀作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早已是尽人皆知的真理,但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作为组织者与作者都应在实践中总结并找出具体的规律。深入生活是个总的原则,但长篇小说作者与诗歌作者不会采用一样的办法,音乐家和舞蹈家也会有所区别,各个不同的画种同样应有各自的特点。深入生活有个深字的问题,但我认为在宣传画作者中决不能把深和广对立起来。宣传画作者要有广博的见识,同样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包括直接的生活与间接的生活,以达到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决不应划定一个圈子,让作者在一个圈子里转。“生活”应该反映在作品中,但不应提出立竿见影;一次生活只解决一次创作的需要,这样做是不利于创作的。作者的生活是完整的整体,是不断的深入与丰富,不能被分割成互不相关的片断,更不能强调一次完成。现在我们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了,不是在战争年代或是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宣传画完全有条件按艺术规律办事,少靠或者不靠那些抽象的政治口号,争取形象地、艺术地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人民的需要,使宣传画这朵花真正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对宣传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要求,反对假大空,要求做到真切感人。过去对宣传画的特点过多地着眼于政治,片面地强调鼓动,认为宣传画应该鲜明、强烈、引人注目,而很少谈到发人深思和过目不忘。我以为在现阶段要创作出有质量的(首先是有艺术质量的)宣传画,必须把被片面理解了的宣传画特点恢复它应有的面目。上述的一些方面当然是它的特点,但宣传画是艺术,因此绝不能把鲜明、强烈和含蓄、抒情对立起来,其实无论是国外或是国内,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宣传画作品都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因素,许多优秀宣传画是用抒情含蓄的手段表现了战斗的主题。宣传画首先要吸引住观众的眼睛,接着还要钻进他的头脑中,让他去思考。因此作者要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要一目了然而又发人深思。如果一览无余,那就必然索然乏味了。
当然,在新的历史时期,难以绝对排除那种号召性的画面,但是画家必须理解人民的心理:他们经过多年运动特别是十年浩劫形成的对动荡产生的厌倦,对说教产生的反感。目前大家都希望安定、安静,都希望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娱乐和营养。正由于这种原因,我们必须为提高宣传画艺术质量大声疾呼,否则被“四人帮”所败坏了的宣传画形象就无法在群众心目中改变过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