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宣传画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0
第5版()
专栏:

宣传画随想
沈鹏
宣传画在建国初期有过一段光荣历史,后来却不免令人皱眉头。
皱眉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由于宣传画所宣传的内容同群众的理想、愿望、感情脱了节。
事实证明,当宣传画的内容同群众的理想、愿望、感情相一致的时候,群众是欢迎的。大家还记得,抗美援朝时期的一幅《我们热爱和平》,是由摄影设计成的宣传画,画面上两个手抱和平鸽的儿童吸引了千千万万观者,广泛地调动了各阶层群众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积极性。建国初期出现的一批优秀的宣传画,表明宣传画的政治性与群众性完全可以统一得很好。
可是当宣传画被迫充当林彪、“四人帮”的舆论工具的时候,宣传画的群众性大大减弱了。从根本上说,因为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脱离群众,他们所宣扬的“政治”是一套愚弄群众、压迫群众的货色。
作品的“政治性”与真实性统一不起来,于是,深刻生动的形象减少了,新鲜活泼的构思不见了,概念化的老调子唤不起观众共鸣。
这种现象不应当责怪作者,也不能归咎于画种本身。一旦思想政治路线端正过来,画家的活动天地大大开阔,宣传画的发展又有了充足的条件。
然而宣传画要真正为群众喜闻乐见,也还要讲求艺术性。30年代初当着年青的木刻工作者政治热情非常高涨的时候,鲁迅先生就曾告诫说,“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它之所以是工具,就因为它是艺术的缘故”。宣传画也是一样。
宣传画富于鼓动性的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风格体现出来。平易近人的、朴素的艺术语言,何尝不能起到鼓动作用?有的回忆列宁的文章谈到列宁讲演时很富于鼓动力量,可是又十分朴素。
金刚怒目式的形象,不能说任何时候都要不得。比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你为前线做了什么?》激昂的士兵直视观众,震撼人心。但决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金刚怒目”。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为了动员群众注意卫生,套用《你为前线做了什么?》的手法,总使人感到牵强,不好接受。
“笑谈真理又何妨?”既然你宣扬的是真理,合乎群众利益,就不用强迫命令,就可以也应当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让人接受。《我们热爱和平》与《你为前线做了什么?》产生于两个不同国度的不同历史时期,一样能够起到政治动员作用。
“笑谈真理”自然也不是说画中人物都要面带笑容。用一种模式代替丰富多采的表情,起不到鼓动的效果。何况即便是笑,也是千变万化的。宣传画形象的概括性决不等于概念化。
今天,在鼓励人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的宣传画中,出现了一些敢于实践、善于思考的人物形象。时代要求我们这一代人思索许多老一辈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塑造这样的形象,不是一般的“笑”所能代替的。
宣传画的形象要提炼、浓缩。但是提炼不是以酒精顶充佳酿,浓缩也不是用维生素代替营养丰富的食品。
宣传画要鼓舞人、激励人,仅注意政治性是不够的,还要有艺术性;仅注意一般绘画的艺术性不够,还要注意宣传画特殊的艺术性。
而对于每一个作者来说,宣传画特殊的艺术性,也仍然是共性;每一个作者要善于发挥个性,促进宣传画向多样化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