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活生生的鲁迅——《鲁迅的故事》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1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活生生的鲁迅
——《鲁迅的故事》读后
余心言
和许多孩子一样,我从小就喜欢读名人的传记故事,总想从中探究这些为人类做出不寻常贡献的人们有些什么奥秘。
然而,读的结果,又总是失望,总是觉得这些著名人物和自己的距离更远了。因为这些人在许多书中似乎都是不吃人间烟火食的,也没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差不多从小都是神童,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拿出最恰当的处理方案,看人是“明察秋毫”,处事是“机智果断”,下笔千言自然都是字字珠玑。虽然孟夫子说过:“舜人也,我亦人也。”自己总觉得这前后两个“人”字,大大地不一样。
这回读了唐弢同志写的《鲁迅的故事》,虽然只有二十四篇,并非全传,却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原因当然不只是由于这些故事大体上包括了鲁迅一生的重要经历,更主要的还在作者真正是“从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真实性出发”的。所以,就不但使读者生动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为人,看到他的美德,看到他闪闪发光的深刻的思想,也使读者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性格是怎样形成的,看到他为什么这样做人,这样想问题。
打开书,第一篇《胡羊尾巴》,对许多少年读者就是很有吸引力的。原来鲁迅先生小时候还有这样一个似乎并不“雅”的外号。他小时候也和我们许多人一样,会调皮,会故意逗大人,会把小床当戏台,自编自演别出心裁的戏文,喜欢到断砖底下找蟋蟀。而这种活泼和机灵劲,对于他一生的性格,对于他后来的思想和文学,又有一定的影响。细心的读者,还可以看到鲁迅这种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看见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对于若干封建大家庭的影响。
接下去,《故事》向读者逐渐展开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代,读书、交友、上私塾、进学校等一幕一幕情景,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又不严格拘泥于时间先后,介绍了鲁迅整个战斗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确实是从战斗中走过来的。他不是神童,他的博大来自于他终身对知识的不断追求。他并没有一下子就掌握住全部的真理。他所以能站在时代的前面,是因为他在战斗中不断总结,不断吸取新的营养,改变自己某些不能适应需要的看法,使自己的思想向新的领域前进。《故事》在这方面用的笔墨最多,特别如《从学医到搞文艺运动》、《木瓜之役》、《血债必须用血偿还》、《在白色恐怖中挺身而出》等节,给读者的印象尤其深刻。这些故事,既纪录了鲁迅的战绩,又纪录了鲁迅的成长。读完全书,仿佛看到一个不断在精神上更加成熟和完美的巨人,直到他的呼吸停止,他永远不承认有“止于至善”的那一天。
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一生中,关于文学的活动自然是最主要的内容,可是,《故事》却专写了一节《文学挽留不住的人》,介绍了裴文中和蔡希陶两位科学家的事迹。他们的小说创作先后受到鲁迅的热情赞扬,后来都走了和鲁迅相反的路,放弃文学,去从事科学研究。这两个情节的选择,说明作者对鲁迅思想的了解是很深刻的,也说明作者对这本书的读者——少年的思想特点也相当熟悉。少年容易被感动,他们看了某一个著名人物的传记之后,常常容易把这个名人所从事的职业看做天底下唯一重要的事。如果看了鲁迅的故事,就以为只有文学重要,其他都不重要,这就和鲁迅自己的看法相违背了。鲁迅固然是放弃科学从事文学活动的,但他却认为“弄文学的人知道学科学有用,这便是弄文学的好处”。所以,他并不打算把有才华的人都挽留在文学领域里,而是始终用文学做武器,促进社会的进步,为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
这本书的作者唐弢同志年轻时就是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鲁迅逝世后参加了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多年来从事鲁迅作品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对于鲁迅的为人和鲁迅的作品都是十分熟悉的。在这本《故事》的写作中,除了利用鲁迅自己著作中的大量材料外,还利用了许多同志写的回忆材料,对一些细节都尽可能地考据核实,个别存在异说的情节还特为加注说明。考虑到少年读者历史知识比较少,对于许多事情的历史背景都用生动的文笔作了简明的交代。这对于广大青少年了解鲁迅的生平,阅读和理解鲁迅的作品,都是很有帮助的。
唐弢同志是一位著名的老作家,热心为少年儿童写作,为这一本小书花了很大的力气。这是很使人感动的。全书的文字,严谨而又流畅,夹叙夹议,文情并茂,作者热爱少年儿童的心情跃然纸上。为了使我们的后代成长得好,确实需要向他们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作品。希望有更多的作家们为少年儿童拿起笔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