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个体经济确有存在的必要——外乡人到云南做小生意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2
第3版()
专栏:云南通讯

个体经济确有存在的必要
——外乡人到云南做小生意见闻
在滇南旅行,从昆明到西双版纳,沿途都看到到云南来做小生意的外乡人,缝补鞋子的,镶牙的,卖眼镜的……,大至地、州所在地如思茅、景洪的大街上,小至一个偏僻公社的饭馆门前,都有他们的摊摊。一打听,大体上是来自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开头感到好奇,后来又觉得发人深思: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千里迢迢到云南来做生意呢?他们是什么人,他们的收入怎么样?当地欢迎他们吗?
于是,每到一地休息,都要找他们聊天。
开头谈话很不容易,他们总是吱吱唔唔,除了告诉你他是从哪个省来的之外,其余问话均王顾左右而言他。这说明他们有顾虑,我们猜想他们是个体经营者,怕人家说他们是发展资本主义,不合法。也有人说他们是某某公社或大队的社队企业派出来的,每月向大队交多少钱,以证明他们是“公”家的人,是合法的。我们很理解,“四人帮”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小生产,把人搞怕了。他们确实都有社队的介绍信,不然怎么住店呢?他们不是今天来了明天就走,有时要呆一两个月,那要看生意淡旺了。
渐渐谈熟了,他们看出我们也是外乡人,不是盘查者、干涉者,放了心,有时还说得很有兴致。这时候,你问:“你们是个体经营的吧?”他一笑,不加可否,也就默认了。当然,不是整齐划一,向生产队交钱的事也是有的,因为要在生产队里分粮食。
在思茅,街上有缝鞋、卖眼镜的,我们问:“出来多久了?”
答:“大半年了。”
问:“你们出来这么多人,地谁种呢?”
答:“我们那里地少人多,到外地做生意有传统。”
问:“一天能赚多少钱呢?”
答:“没一定,有时整天不开张,一天卖个十几块的情况也有。”
问:“总是有利可图吧?”
回答者狡黠地笑笑说:“那当然,不然吃什么。”
据了解,除掉吃住以外,保守估计,每日平均利润约在3元左右。
在景洪的大街上,我们找到一个缝鞋的,顺口问道:“江苏来的吧!”
那人回答说:“不,我是本地人。”
咦?怪了。一路上问过不知多少个缝鞋匠,没有一个不是外乡的。他们的标志是,面前摆着一架小型轻便手摇缝鞋机,可以轧皮鞋,接皮带,缝提包拉链。机器是浙江产的,据说社队企业就可以生产。
问:“那,这缝鞋机呢?”
答:“是浙江人临回去时卖给我的。”
这也算是一种“引进”吧。据说,在浙江很便宜,景宏人虽然买得贵多了,看得出他还很满意。
在景谷县城十字路口一家商店门前,摆着一张方桌,两只长凳,一只竹竿挑着一面白布幌子,上书四个大字:“浙江镶牙”。大清早,还没有顾客上门,我们坐在板凳上聊起来。旁边就是卖眼镜和缝鞋的,各做各的生意。镶牙师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青年,极愿聊天。
问:“你这么年轻,就会镶牙?”
答:“我学过,你看,完全是科学的。”他指着桌上的小药箱当作证据,里边钳子、镊子、消毒药水、棉花球……一应俱全。又用脚踏动一个在医院牙科里常见的电镀得很精致的细小砂轮,把手里的金牙套打磨得十分光亮。
问:“有这么多镶牙的吗?”
答:“少数民族很喜欢的。你别看他们省吃俭用,镶个牙很舍得花钱哩!我们也补牙,又镶又补。不瞒你说,在这几行里,我们收入头一份!”
他说的大概是实话。他们对自己的市场有调查研究,也很了解顾客的心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把镶牙看作是一种装饰,有些十五六岁的傣族姑娘,开口就露出两只金牙,我们见过不少。但是,经州过县,却几乎没有看到一个国营镶牙的行业。医院里是否有,没有打听。
我们又问:“其他行业收入怎么样?”
答:“眼镜不错,数第二。这儿是热带,阳光强烈,买墨镜的人很多”。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缝鞋匠那里配钥匙,我们问道:“缝鞋的还带配钥匙?”
这小青年回答说:“这儿有什么技术都用得上,若不,谁千里迢迢到这里来!”
我们又问那妇女:“你们县里就没有一个会修锁配钥匙的?”
妇女回答:“有是有一个,他又不专门干这个营生,找他可难了,我都等了半年了。”
是呀,云南,地处边疆,商品经济、服务行业都很不发达,光靠计划,国家很难计划到修鞋、镶牙、配钥匙这些小事上去,但是群众生活需要。看来,个体经济确有存在的必要,它不是什么资本主义,而是国营经济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其让外省人来这里做生意,为什么不自己放开手脚主动支持和发展类似的个体经济呢?群众是欢迎的。这正是外省人能在云南站住脚跟的根据。
本报记者 丛林中 江绍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