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台湾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3
第4版()
专栏:

台湾一瞥
不久前,日本《朝日新闻》社驻北京记者近藤龙夫在事隔10年之后,再访我国台湾省。在台湾的10天里,近藤接触了不少人,了解到一些情况。这里刊登的是他写的文章的一部分。
——编 者
“北京的楼房栉次鳞比吧?”“现在还只演革命样板戏吗?”“首都钢铁厂年产量多少?”“可以自由旅行吗?”在高雄的中国钢铁厂里,人们已经把介绍本厂的事丢在一边,首先一个劲儿地向我打听起“国内情况”。
上映扬子江和黄河的影片
对“国内情况”关心度之高,是我所到之处都可以感到的。也有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望乡的心情。在台湾,可能除了收集情报部门的专家之外,连高级官员对“国内情况”也知道得寥寥无几。
一位曾在北京、天津住过的言论界人士,听说从北京到广州乘火车只要32个小时,探起身子说:“过黄河、扬子江要花相当长的时间。32小时,简直太快了!”当他知道黄河和长江上已经架设了铁桥,列车一瞬间就飞驰而过时,更是惊讶不已。
台湾报纸对文化大革命的混乱等等消极面作过详细的报道。但是,对国内的经济建设,教育的普及程度,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等,避而不报。
尽管如此,由于最近北京在电视上播放了介绍台湾的节目,所以,台湾也在电视上放映起介绍扬子江和黄河的影片。
前提是“三不主义”
在“国内情况”没有被充分报道的情况下,人们是怎样看待统一问题呢?
前提是“三不主义”(不和共产党谈判,不妥协,不放弃反共斗争)。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蔡维屏说,“北京如果放弃共产主义,我们就响应谈判。”在行政院新闻局醒目的地方,放着“(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谈判是诱骗敌人的最高战术”等小册子。新闻局的一位年轻的职员被问到统一问题时,显出为难情绪,但是还是不回避地说:“会谈不是那么容易进行的。”
在国内,人民以温和的措词称台湾人民为“台湾同胞”。可是现在在台湾政府官员的言语里,仍然用敌人来表示国内。
人民群众缄默难言“和平统一”、“回归祖国”的字样。听说很多人认为,“如果统一的话,财产就没有了”。对国内的统一方针——“即使统一,也不会使现在的生活水平降低,生活环境不会发生激烈的变化”(邓小平副总理的话),台湾群众好象还不了解。
但是,在知识分子阶层中,也有人一本正经地认为,“某个清晨,当你一觉醒来之际,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日本有句俗话,政治的世界向前跨越一步,就是另一番天地。国民党尽管强调不对话,但是,随着国内形势、国际环境的变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响应谈判的。
美中关系正常化的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呼吁通邮和进行人事往来。之后,国内不断地提出了具体交流的方案。台湾方面也说,“我们有自信,为了宣传我们的成就和经验,应该更多地同大陆接触”。电器产品销售到广州
今年3月,巴拿马船在基隆入港,船上的中国船员受到欢迎,在台北等地进行了游览。同是3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的国际田径赛大会上,国内和台湾的选手进行了交流和联欢,等等。由于相互的呼吁和强调,国内和台湾的接触开始令人注目。
然而,对于这种新动向,台湾的“外交部”副部长钱复却说:“基本立场是不同共产党接触和谈判,所以也不打算积极地进行民间交流。但是,对方伸出接触之手,我们也不惧怕和回避”。这是一种有些倒退的讲话。
虽说这样,实际上新动向正在不断出现。我曾碰到一伙到过广州、上海旅行的香港中国人。现在,大约花9万日币,就可以由香港到台湾进行一周的轻便旅行。但是,香港的一伙女店员正在谋划一个新的旅行方案。她们说:“同广州比较,台湾的饭店总是空着,从这方面来说,是方便的。但是,秋天无论如何想去北京一趟。”
据说,台湾最大的电器厂家“大同公司”的电器产品,经香港已经进入广州。很清楚,本土和台湾之间的实际交流正在开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