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高等学校的计划管理应和合同管理相结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3
第4版()
专栏:关于教育工作的讨论

高等学校的计划管理应和合同管理相结合
上海市高等教育局 杨德广
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主要有国家领导(通过教育部领导)、中央各业务部门领导和地方领导三种。实行计划管理,可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前进,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但是,计划管理还有不完善的地方:(1)现行的招生计划,并不完全是从国家需要出发,常常是根据各校现有的办学条件来确定的。这样就出现一种现象:有的专业招生人数过多,毕业后分配不出去,而有的专业人才又太少。如造船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少人在厂里改行烧电焊、做电工等,但今年全国仍有八所高校的造船专业继续招生;而计算机软件、自动化专业、环境保护及文、法、商等方面人才很缺。(2)各主管部门仅从本部门的需要设置专业,致使一些学校的潜力发挥不出来。如上海交通大学原是一所著名的多科性大学,归属于一个中央业务部主管以后,这个部不需要的一些专业,如起重运输机专业,不得不收缩,有力量发挥不出来。而交通部却十分需要这方面人才,于是在上海海运学院新设起重运输机专业。如果交大能代招这方面的学生,不就是多快好省的办法吗?(3)不少大学科研力量比较强,但是主管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不足,以致人员、设备投闲置散。(4)目前下达经费、基建投资的一些办法,不利于调动办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之间的竞争。学校招生人数多少,学校办的好坏,从每年拨发的经费上,不能很好反映出来。
怎样克服这些缺陷,充分挖掘高等学校潜力,发挥高等学校的优势呢?我们认为,除改善计划管理外,还必须辅之以合同管理制。即在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任务外,允许学校直接同各部委、各省市、各业务部门挂钩,签订合同,由学校按期提供各种专门人才和科研成果,由对方提供经费、外汇、基金、设备等条件。
高等学校对外签订合同的内容很多,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利用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和校办工厂为社会服务。不少高等学校都有一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实验室,在不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抽出一定时间供外单位使用。上海交大去年利用实验设备和技术为外单位服务的收入达35万元。上海高校有校办工厂34个,能生产DS130等电子计算机、磁盘、心脏起搏器、激光手术刀等80多种新产品,但有些厂经常生产任务不足。如果实行合同制,接受外单位(包括国外)生产任务,便可充分发挥其优势。有条件的省、市,还可以建立高校实验中心,建立校办工厂联合公司,直接为社会服务。
二、为外单位代培急需人才。如上海有5所高校设冶金专业,目前上海不需要那么多冶金专业毕业生,但有些省市却很缺少这方面人才,并打算新建冶金院校。倘若他们拿出建校经费的三分之一给上海高校,就可保质保量地为他们培养出冶金专业的人才。
三、发挥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高等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学科比较全,仪器设备比较配套,具备搞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近几年来,上海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左右,科研成果也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左右,但潜力还很大。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高等学校积极承担一些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能与学校科研方向结合的课题,同提交任务的部门及科研、生产、使用单位之间签订合同,其中包括科研合同,成果推广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等。明确双方的技术责任和经济责任,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进度要求,共同遵守,定期检查。切实改变过去高等学校无偿地为外单位搞科研,搞出成果后荣誉、利润全部归使用单位的状况。
四、高等学校可实行知识输出。从上海的情况看,不少高校,尤其是老大学和重点大学的教师相当多,有些教研室不得不实行几个人轮流上一门课。由于担子轻、压力小,水平提高不快。而原来水平差不多的教师调到一般大学工作以后,往往因担子重,压力大,很快就能出成果,成为骨干教师。因此,我们应鼓励教师到外校、外单位兼课、兼职。据一所大学的不完全统计,去年该校有488名教师(占全校教师的28%)在外面兼课25,000多个学时。建议今后由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输出教学力量和技术力量,与需求单位签订合同。所得报酬,一部分为学校所有,一部分归个人所有。京、津、沪及江浙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老大学,还可以按学科或课题,组织一部分教学和科研人员到边疆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所去工作二、三年(户口不动,原工资照发,另外再给一定的津贴)。这样既能帮助边疆地区高校迅速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又可挖掘发达地区老大学的潜力。
总之,高等学校在完成上级计划任务的前提下,在确保教学、科研质量的基础上,实行合同管理制完全必要,也完全可能。这样可以把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学办活,路子走宽,更加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