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对发展走读制的几点分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3
第4版()
专栏:

对发展走读制的几点分析
王文友
当前,在发展高等教育中,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校舍严重不足。许多同志提出是不是可以实行走读制。旧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一部分学生住校外,许多学生或住在自己家里或住在公寓实行走读。建国以后,高等学校实行了全部学生住校的制度。这种办法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住校和走读各有利弊,对实行走读制中的问题应当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能够住在家里实行走读的学生只占一小部分。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不仅仅限于本城市的青年,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要从全国各地招生。以北京地区为例,除艺术院校以外的38所高等学校和36所分校,1977至1979年共招生62,500余名;其中在北京地区招生35,200余名,占总数的56.4%。而面向全国招生的31所高等学校共招生38,900余名,其中在北京地区招生11,600余名,只占这些学校招生总数的29.9%。各校在北京地区招收的学生,有些人家住在远郊县;家住在市区或近郊区的学生,也有一部分离学校太远。至于各省、自治区所属的高等学校,是在本省、自治区或所在地区范围内招生,在所在城市内招收的学生更少。住家远离学校的学生,除个别有条件的可以借住在学校所在城市的亲友家中,实行走读外,绝大多数学生都需要解决食宿问题。如果这些学生不住校,就需要安排其他的解决办法。如向城市房管部门或居民租用房屋,兴建大学生公寓等。在当前城市居民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租用房屋是很难实现的。如果能由国家在高等学校附近兴建大学生公寓,统一安排好学生的食宿,可减少高等学校一部分后勤工作负担,并且可作为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开端。
第二、要解决好交通问题。由于高等学校科类性质不同,所设专业不同,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生不能够就近上学。有的学生家住在医学院附近,却要到离家很远的工学院去学习;家住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附近的学生,可能由于成绩较差,只好到非重点学校入学。因此,实行走读制就必然带来一个城市交通问题。为了尽可能缩短学生在路途中消耗的时间,就必须把城市交通安排好。可是,多年来城市建设也是安排投资很少的部门之一,欠账很多。要解决走读生的乘车问题,就需要相应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并采取增开走读生专车等特殊措施。
第三、走读制能够节省的校舍并不很多。高等学校由于科类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一等因素,平均每名学生所需要的校舍不完全相同。按住校制粗略计算,平均每名学生需要校舍(包括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和教职工生活用房)理工科约为建筑面积40平方米左右;文法财经院校约为30平方米左右。如果实行走读,食宿全由自己解决,平均每名学生只能节省校舍约10平方米。如果走读学生住在由国家兴建的大学生公寓里,从社会房屋建设总量来说,学生生活用房的10平方米并不能减少,只不过是减少了校舍建设的数量,而增加了城市房屋建设的数量。
第四、不宜采取挤占中小学的办法发展高等教育。北京、天津等城市的高等学校分校,绝大多数都是挤占中、小学校校舍办起来的。当前中小学的校舍也很紧张,大多数学校早已把实验室、阅览室等改做教室使用。例如,北京市中学现有的实验室只占需要数量的20%,并且许多城市中小学实行二部制教学。普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中小学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高等学校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不顾中小学的办学困难,挤占中小学发展高等学校,有如杀鸡取卵。所以举办走读制高等学校要切实解决好所必需的起码的校舍等办学条件,再也不能沿袭什么“先上马,后备鞍”的办法了。
总之,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发展走读制高等学校。但是对能够实行走读制的范围要有个适当的估计;对走读制所需要的校舍等办学条件要实事求是地核算,并且切实地加以解决。要注意避免片面强调走读制比较节省,为了压低教育部门的投资,把一些问题推给城市建设部门,而城市建设部门却又不能解决,造成两头落空的现象。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地、扎扎实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够促使走读制高等学校积极稳步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