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谁也离不了谁!”——记老区沁源城关的两个互助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7-06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谁也离不了谁!”
——记老区沁源城关的两个互助组
山西省沁源城县关霍锁柱、张来贵互助组,是在日寇与国民党匪军的长期掠夺之后、群众生活困难、劳畜力极其缺乏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到现在已有四年多的历史了。这两个互助组在由战争转入和平生产时期,日益发展,呈现着一种新的气象。
新的要求和新的发展
根据我们对锁柱、来贵两组的逐户调查,二十三户的要求是不同的:十五户要求“组织起来多开荒,多打粮,添牲口、买猪羊、修盖房屋”;四户要求在互助组里“学技术、种好地”;两户要求“集体劳动、改造自己”;一户要求“克服困难”;一户因家里人多当不了家,企图在“互相帮助下领导家庭生产”。这些要求说明了不是单纯为克服劳畜力的困难。满足大家“组织起来扩大生产,提高技术,发家致富”等新要求,成了两个组的巩固与发展的基本关键。如来贵组由于去年提高了耕作技术,每亩增产粮食二斗五升五合;把增加的收入,集体购买大农具十件,收秋和打夏场用的农具二十四件,伙开油房一座,并互助盖起新房二十二间。锁柱组在订今年生产计划时,提出“生产节约再生产,全组要买一群羊”的口号。他们去年集体劳动所得的二十石剩余粮食,加上今年在新开荒地上所收的粮食,又买一百个左右的羊。来贵组的计划是加工加肥,提高技术多开荒,争取每户能喂一头牲口,每户修好三间房。组员郭起成高兴的说:“想住新房多打粮,只有互助搞生产”。同村范福临互助组垮台后,全部要求参加来贵组。他们说:“跟谁能多打粮食,闹好时光,就愿和谁互助”。
研究技术改进耕作方法
锁柱、来贵组为满足组员们的新要求——提高耕作技术,增加生产,首先以有丰富耕作经验的老农为核心,传授技术。其次是结合各个时期的生产,集体研究,改进技术,并作实验。在施肥时,不光是大量增肥,而且实行什么样的地,施什么样的肥。比如灰肥和驴马粪发暖,宜上发冷带粘性的下湿地;圊肥发凉,宜上平旱地;蒿肥性平,宜上平沙地。锄苗时,注意锄苗技术,去年一般锄了三遍,下湿地就锄到五遍。这一切不但使产量增多,而且籽粒饱满,正如组员范春喜说:“我以前一石谷碾三、四斗米,现在石五谷就碾了一石米”。
农副业紧密结合增加收入
两组的巩固和发展,不但由于技术的提高,而且由于农副业的紧密结合。两组共有全劳力四十一个,种地二百七十三亩,每个劳动力平均一年种地十五亩。由于科学分工和集体劳动的结果,有了不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有计划地组织剩余劳动力,包揽各种生活,所赚工资除解决家庭零用外,还集股开设了两座油房。来贵组去年组织剩余劳力出外揽活,赚米一千九百五十多斤小米,购买农具,扩大了农业生产。锁柱组去年夏天揽工赚米二石二斗,每人缝新衣一件,买毛巾一条。但包工并不经常,他们不愿闲着,就组织剩余劳动力开荒打柴。这样内容比较复杂的互助劳动,必须特别注意按劳计值问题。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死分活计,按活折工,一年四算账,清工后,亏工出米,余工得米。油房是工资制,油房用了互助组工,按工出米。他们的说法是:“驴啃脖子工变工,谁想亏谁也不行”!
小组领导的新方法
在互助组的领导上,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领导方法,以克服把互助组当成行政组织的偏向。互助组长一般是从组员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因而往往会被全村群众选为干部,使他或者放松了对互助组的具体领导,或者把互助组的事情和行政上的事情混淆起来。但是,张来贵互助组却没有如此。他们的办法是:凡是被选举为干部以后,互助组长的职务即被解除,用民主方式重选组长。原先的组长即以组员身份照常参加互助生产,以干部身份帮助解决互助组中的问题。这个办法也是互助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互助生产中滋长着集体主义的思想和感情
经过几年来的互助生产,新的集体主义的思想和感情逐渐成长了。如办婚、丧大事,过去都是“本家制”,如今是互助组大家帮忙。如来贵组郭自清去年结婚,粮食困难,组员们便你三斗我二斗,共借给他五石,帮助他顺利的结了婚。锁柱组胡贵喜埋葬人,全组自动帮他八十多个工。总之组内不管谁有了困难,都是大家帮助解决,这种集体主义的情感的发展,大大帮助了互助组的巩固。正如他们所说的:“咱们互助组是鱼帮水、水帮鱼,谁也离不了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