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人一旦被卡住,还有多大的积极性、主动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4
第3版()
专栏:

本报7月5日第四版发表吴滤的短文《招聘有感》,就英文报报考编辑记者一事,提出人事工作可以搞点“小自由”,使知识分子能够学以致用。不少读者给短文作者写信,诉说“用非所学,报国无门”的苦衷,希望作者和有关部门能帮助他们解除痛苦。本栏今天发表其中一部分来信。
·编者·
人一旦被卡住,还有多大的积极性、主动性?
《招聘有感》一文,对“招聘”的好处进行了分析,使人信服。应该进一步扩大招聘范围,广罗人才,使知识分子怀才有遇。但我觉得,招聘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为什么?从这篇文章谈到的情况就可说明。文内所举那个同志的事例表明,本来可以调转解决的,却不能在这一环节上得到解决,因而作者深有感触地叹道:“调转谈何容易?调转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位同志的“调转”希望自然也就成了“奢求”。这明明指出了当前在我们的人事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极大弊病,本应该从正视和解决这一弊病入手,改进我们的人事工作,也就是说,应该是解决“调转之难”的时候了。但文章并未在这方面提出正面解决的方法,只有另辟出路,用“招聘”来代替“调转之难”。那么,“调转”就该永远“难”下去吗?何时才能解决这一“难”呢?
我本人就有实际体会。1968年,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也是工业经济系的。当然,我的水平、能力不能与那位同志同日而语,但处境之难似乎要甚于他。我一开始在县里一家有五十多个人的农机厂工作,担任保管、统计、出纳、文书等职,前年我被调来宣传部,写点报道之类的东西。从我个人来说,极愿搞经济理论工作,想深入学习,又不能置日常本职工作于不顾,所以只能是零敲碎打地学,有时偷闲给报上写点小短文,算是一种安慰。
今年,青海师范学院欲调我去工作,我当然同意。可是县里就是不让调,原因是:你有多大本事都可在县里发挥出来,没有必要去那里。你难道还想去当教授?县里把你放不下了?这样,我只能抄抄写写,终年如此了。由此我想,为什么现在的人事制度不可改革一下?改变一下这个普遍存在的“难于上青天”的状况呢?难道这是一个禁区吗?比如说,人事调动更多地注重本人志愿和调往单位的意见,只要本人愿意走,对方单位又要,在一般情况下允许“各取所需”,没有必要硬卡住不放。人一旦被某种外在力量卡住,还有多大的积极性、主动性?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于国于民都有利,为什么还要让它“更普遍”地“难”下去呢?
青海贵德县委宣传部 高昭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