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社会学人才是空白,对口归队谈何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4
第3版()
专栏:

社会学人才是空白,对口归队谈何易?
我是1949年北京辅仁大学社会系毕业生。当年曾考入北京燕京大学社会系研究所,1950年再考入清华大学研究所,跟陈达、潘光旦教授研究城市社会学。那时,我觉得研究社会学有无限前途。有的同学还说我是新中国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自己也认为毕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将是毫无问题的。谁知1952年院系调整,一声霹雳,社会学成了资产阶级的东西,从此打入冷宫,我也只好转业了。1958年我被错误处理下放农场。这20年中我大部分时间是当羊倌。我非常喜欢这项工作,一方面放羊是一门学问,一方面我又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和自由。尽管不时被点名说:“有人放羊还看书,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或者听到“别看你是研究生,还抱着书本不放,我们就是不用你”的警告,但我一直未丧失信心,仍然每日至少读书五六小时不辍,直到去年,我恢复了工作,被安排到教师进修学院教英语。
从去年我就陆续看到报纸上呼吁恢复社会学研究,和关于社会学人才是个空白的谈论,于是我就着手进行归队的探索。先是给社会学会、社会科学院和社会学研究所写信,后来,又给上海复旦大学写信,但结果都答复说:目前无法解决归队问题。一方面报纸上大声疾呼社会学人才是空白,一方面我千方百计探求归队,却又无门而入,思想起来真令人困惑不解。
就30年前我的业务水平来看,能先后考入燕大和清华社会学研究所,应该说还是可以的。这30年来,英语和日语也没丢,所以一回来就担任起英语专业课的教师。相信如果能够归队,哪怕是搞社会学资料翻译,也是能胜任的。
我离开学校时还是24岁的青年,如今已年过半百,可是身体还健壮,又独身一人,无家庭拖累,自信还能工作一二十年,可以为刚刚恢复的社会学勤恳奋斗一番。然而要想归队,还是困难重重。首先就是难于找到对口单位;即使找到了对口单位,那面还要考虑有没有调入名额;有了调入名额,又得看有没有迁户(尽管单身一人)名额。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还要看学院放不放人(学院不放的理由也会是一大堆的),侥幸学院放了,上级机关还要卡一下,而这一层层你都要找熟人、走门路,去疏通、说情。如果自恃这是归队对口,自以为理直气壮,大概还是只能碰得鼻青脸肿,以失败告终。
我多么期望能回到研究社会学的工作岗位上来!我衷心期望各方面大力呼吁,使以后千千万万的人才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发挥其专长,则国家幸甚,社会主义幸甚,人民幸甚,各行各业幸甚,各种专业人才幸甚!
甘肃兰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毕可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