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择优造就科技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5
第4版()
专栏:

择优造就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李 薰
科学院的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没有一批“拔尖”的人才,就谈不上高水平的成果。因此,应该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人才上。从现在起,到20世纪末这20年间,能够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贡献出力量的,将主要是一批现在还不太知名的中、青年。在一些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更是如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个科技领域能源源不断地输入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
培养科技人员要注意择优
当前,科学院的研究所在培养使用科技人员方面遇到的一个大困难,是没有选择人才的余地:已有的人员基本上不流动,死水一潭;新增加的青年科技人员全靠分配,给多少算多少,谈不上择优录用。这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科学院作为全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在录用人才作为培养对象方面都不如文艺、体育部门。文艺、体育苗子要经过严格挑选才能参加到队伍中来,可是被人称为“国家队”的科学院,却没有选择人才的余地。我认为应当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工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不是随随便便收罗一些人加以培养就能做好工作的。科学院要想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支有真才实学的、能打硬仗的科技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一批“拔尖”的高级科技人员,就必须对加入这支队伍的人有所选择。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金属研究所在1952年建所初期,分配来的第一批大学生,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经过挑选的。他们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优秀,基础打得好。这批人初来时虽然缺乏某些专业知识,但经过短期培养,很快就能胜任科研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经过锻炼,逐渐成为各自专业领域的骨干力量。如今这批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副研究员,能独当一面。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我们还招考了一批研究生,其中多数虽因政治运动未能读完全部学业,但在转入科研工作以后,许多人的成长比分配来的人明显地快得多,成绩也突出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科技人员如果注意择优,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须花大气力培养研究生
实践证明,花大气力培养研究生,是选择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今后几年,科学院要想吸收优秀青年,光靠国家分配是不行的,即使允许挑选,人数也十分有限。唯一可能的途径是招研究生。研究生可分为两年制、四年制两种。头两年主要是打基础,学习专业、外文,经过考试,毕业后可取得硕士学位,成绩突出一些的,留下再搞两年研究工作,论文力求达到博士标准。为了办好研究生的基础或专业学习班,我们打算从现有副研究员中每年轮流抽6至8人脱产教学。这样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对这些副研究员也等于进修。
最根本的一点还在于抓好中学教育
从长远着眼,要各行各业都能够人才辈出,那就必须从中学教育抓起。只有把中学办好了,大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有可靠的保证。我在英国学习、工作了十多年,深深感到,英国的科学基础很雄厚,即使在近年来经济日趋没落,但它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人数也仅次于美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十分重视中学教育,能够在中学时期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他们规定凡报考大学理工科重点班的,本人中学的数、理成绩总平均必须是优等,而不是单凭一场考试来决定取舍。这就保证了录取的重点班学生程度整齐,基础扎实。英国的大学除重点班外,还设有普通班。进入重点班的学生考试成绩必须在一定分数线以上,学习期间有一门低于70分就转至普通班。重点班四年毕业后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普通班课程较少,3年毕业。毕业后一般都进入社会就业,其中少数人要留校做研究工作,就必须先取得硕士学位,然后才能攻读博士学位。他们这种教育制度中某些合理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现在的大学招生,只凭一场考试的成绩好坏决定录取与否,难免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中学教育是基础,培养科技人才和培养其他方面的人才一样,都必须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
(原载《科学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