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马来西亚的水稻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7
第7版()
专栏:

马来西亚的水稻生产
魏天厚
大米是马来西亚人民的主要粮食。马来西亚具有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这里土地肥沃,由于靠近赤道,高温多雨,相对湿度大,年平均温度为摄氏27度,对种植水稻很有利。
马来西亚也有种植水稻的悠久历史。15世纪时,马来西亚半岛上的马六甲王国就有少量稻米出口。但是后来殖民统治破坏了马来亚传统的粮食生产。殖民主义者为了本身的经济利益,强迫当地人民大量种植橡胶,发展单一经济,以适应欧洲市场的需要。到1940年,橡胶种植面积扩大到340多万英亩,而粮食种植面积却减少到78万英亩。1956年,马来亚的稻米产区仅能自给45%。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到70年代以前,农业仍以发展原料经济作物生产为主,致使大米长期不能自给。
由于粮食的进口花费了马来西亚相当一部分外汇,影响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1974年马来西亚政府改变政策,把单一经济改为多样化经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把增加粮食生产作为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并推行增加粮食生产的计划。为此政府鼓励开垦土地,兴修水利,扩大种植与灌溉面积,增施肥料,培育和引进良种,大大缩短了水稻生长期,还增加了双季稻种植面积,从而提高了产量。马来西亚在发展水稻生产方面,还得到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中心和东南亚农业研究中心这样的国际机构的帮助和支持。
据马来西亚报纸去年报道,马来西亚农业研究和发展局成功地培育了3种高产稻种。这3种稻种被命名为“士甘邦”、“士甘樟”和“士丹绒”。它们都具有高产和抗病力强的优点,这3种稻推广后,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增加农业收入。
1979年马来西亚大米产量约为146万担,自给率达85%。1980年产量预计增长4.9%,自给率可达91%。粮食自给问题的解决,为马来西亚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