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南郭先生的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8
第8版()
专栏:

南郭先生的今昔
邵钺
读报有感,不免要发议论。
几个同事在晚饭后聚在一起闲谈,把报载曾当过一把手的老同志让位给年富力强的同志,甘当二把手,后来又自愿退居三把手的新风,称赞为尧舜遗风。
这使我想起小学、中学时期,前前后后学过四遍本国历史,老师们一致称颂唐尧、虞舜的禅让。他们强调的是尧舜不计个人得失,以天下百姓利益为重,主动把帝位让给经过一段考验(实践)的贤能的年青人。这自然是美谈。我们的许多老同志正在这样作。
但是古代还有一则《滥竽充数》的故事,说南郭先生混迹在旧王的乐队里,冒充会吹竽。到旧王死后,新王登位,要个别考核的时候,他混不过去,就开小差逃跑了。现在我们常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形容那些假行家,或说某某是“南郭先生”。固然南郭的逃亡原因最主要的是怕落个欺君之罪,有杀头的危险;另一方面,他还有某种自知之明,还顾虑一些影响。在诸侯国众多的先秦时代,他还是可以随便跑到另一国去混饭吃。
而今,“南郭先生”毕竟是少数,却并未绝迹。但是历史条件毕竟与古代大不相同了:第一是有组织纪律,没法开小差;第二是全国统一,无诸侯国可以遁迹。这是客观环境不允许。从主观而论,恐怕今世有的南郭先生缺一点自知之明,而且躺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上,捧着铁饭碗,硬占着茅坑。这些今日南郭,确实成为四化途中的累赘——恐怕还不仅是累赘而已。另一类,似乎一时还有点神通,能凭三寸舌固位专宠,不会吹竽就装扮成竽的理论家,或是站在乐队前去冒充指挥,既不必因为不会吹竽而丢丑,身价又自以为提高了。其实,群众心中有数:不管你职位多高,历史多光荣,如果现在不懂行了,又不尊重懂行的人,还是不容你滥竽充数的。
如果南郭们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一些,首先就会收起大言,不吹嘘什么“胜任”、“内行”的自我鉴定。同时,在知不足的基础上,放下架子,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补一补课,好好学习业务。勤以补拙,总归能逐渐学会吹竽,并且大可望成为吹竽名家的。再不然,会瓦工活的南郭也可以要求归队,把位子让给会吹竽的人嘛!
到那时,群众自然就会给这些同志摘掉“南郭”的帽子,称之为懂行的领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