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阅读
  • 0回复

给老戴们一席之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8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给老戴们一席之地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 陈祖芬
我因为搞群众文化工作,很认识一些具有写作癖的业余作者。有一个叫老戴的农民,本来每天收工后给人补鞋,一年就能挣上二百元。染上写作癖后,他鞋也不补了,三年亏了六百元。村里人劝他还是不要放弃补鞋吧。如果小说发表不了,鞋又不补了,那这经济损失——
“我不补鞋。我就好个写!我把西头那间房改成了书房。自个儿打了张写字桌,安了个台灯。嘿嘿嘿。”老戴有一股执著的劲头。
在不少人理直气壮地“向钱看”的今天,老戴这种义无反顾的写作癖,愈见其可贵。在工厂、农村、部队,老戴这样的作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在物质的温饱得到某种满足后,走向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执著的脚步声,不正预言着我们中华民族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前景吗?
但是老戴们的发表阵地呢?
由于形而上学猖獗,我们不少事常常走极端。记得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工农兵“杀”上文化阵地,作家们就“滚”进了干校、牛棚、地狱。我们灿烂的文明古国也就滚向那文化荒漠。终于盼到了中国的文艺复兴。调演、会演、复刊、创刊,人们目不暇接地看着敬爱的、亲爱的作家们的作品。可是业余作者呢?尽管也有打响的,但毕竟给人一种下去了的感觉。我们为什么经常从你下去了我上来了,一转而成为我下去了你上来了?或是从上来了就不下去了,一转向成为下去了就上不来了呢?
我是赞成报刊杂志刊登作家们的作品的,但是,能不能眼睛不要光盯着一些作家、文人,也能为老戴这样货真价实的业余作者提供一席之地呢?也许,他们的作品质量还不够理想。但是编辑部的关心、扶植却能给老戴们带来何等的希望,又能吸引更广泛、更年青的小戴们。而且,为数众多的老戴、小戴中,终究会涌现出无法预料的写作人才。
给老戴们一席之地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