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发挥鄱阳湖平原商品粮产区的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9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进一步发挥鄱阳湖平原商品粮产区的优势
江西鄱阳湖平原是一个商品粮集中产区,自然条件适宜稻谷的生长,据15个县1979年的统计,按农业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为1,102斤,提供商品粮333斤,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商品率为30%;粮食总产量占全省30%,粮食调出量占全省92%。这里农民口粮水平比较高,1979年人均口粮600多斤稻谷,高的达700多斤。今后增产的粮食基本上都是商品粮。采取有力措施,使这个商品粮集中产区粮食大幅度增产,对于调整农业布局,发展林牧业和经济作物大有好处。
生产潜力仍然很大
鄱阳湖平原粮食生产的潜力仍然很大。这里粮食单产不高,早稻亩产不过550斤左右,晚稻400斤左右。如果把耕地统计不实的因素估计进去,粮食亩产还要低。县与县之间粮食单产差距很大,早稻亩产相差100多斤,晚稻亩产相差200多斤。一县之内粮食单产也很不平衡。
影响粮食单产的基本因素有二:一是肥料不足;二是涝旱灾害。现在早稻还有肥可用,晚稻用肥很少。15个县平均每亩化肥使用量,按耕地面积计算大约70斤,相当于全国每亩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县与县之间也不平衡,多的百斤上下,少的二、三十斤。鄱阳湖平原的生产条件已有很大改进,沿湖3,000多公里的圩堤已经加高加固,排灌能力大大加强。但是洪涝仍然影响粮食生产,鄱阳湖水面缩小了五分之一,围垦的125万亩土地又缺乏统一规划,影响到沿湖一些县的防洪排涝。
一项现实的增产办法
鄱阳湖平原增产粮食的根本措施是防洪、排涝、抗旱以及其它农业基本建设,但这需要根据财政力量逐步实施。短期内比较现实的增产办法是增加施肥量,给化肥就能增产,可以收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波阳县每亩化肥使用量不到40斤。据估算,一亩增施60斤化肥,粮食亩产可从现在的900多斤提高到1,200斤。
不少县希望在现在超购奖售化肥以外,再拿出一部分化肥重点奖售给商品粮集中产区。从1978年开始,江西省在鄱阳湖14个县油菜籽集中产区试行油菜籽奖售化肥预付办法,效果很好,油菜籽大幅度增产,收购增加更多。用二斤多化肥可以多收购1斤菜油。不少县希望对粮食也采取这个办法,在早稻生产前和晚稻生产前,分别预付一部分化肥给签订合同的社队,秋后结算。预付奖售化肥的对象,要具备以下条件:生产比较稳定;化肥用量少,亩产不高,增产潜力大;人均口粮已经超过600斤,增产的粮食大部分是商品粮;交通运输方便,余粮便于外调。在目前化肥供应比较紧的情况下,这种办法可能是有重点地支援商品粮集中产区的一项有力措施。
一条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措施
鄱阳湖平原一向是提供大米的地区,粮食征购任务基数一开始就定得比较大。现在虽然提供商品粮很多,但所得的超购加价款不多。1979年是丰收之年,这个地区超购只占征购实绩27%,超购和议购的稻谷占商品粮总数39%,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鄱阳湖平原粮食生产成本比较高。余江县平定公社弓塘大队十一生产队和高安县黄坊大队一亩早稻的物质费用分别高达35元多和39元多,分别占一亩稻田收入的42%和49%多。单产高的社队成本更高。南昌县向塘公社浃西大队严一生产队早稻亩产731斤,物质费用29元,塘西生产队亩产626斤,物质费用23元多。这两个生产队的亩产相差16.77%,物质费用相差21.73%。这表明,生产队为了提高单产追加投资,而单产的提高往往低于成本的提高。
由于征购任务基数大和生产成本高,鄱阳湖平原种粮农民的经济收益不高。人均集体分配在150元以上的只有1个县,人均集体分配在百元以上的五个县,百元以下的八个县,南昌、安义、高安3个县人均提供商品粮都在400斤以上,集体分配也只有一百一、二十元。
去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货币收入,群众是高兴的。但是,由于成本高,征购基数大,粮农的经济收益还是不高。他们希望在国家财政许可的范围内,通过调低征购基数和稳定超购任务,使生产队多得超购加价款和多卖议价粮,以此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通过降低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来降低生产成本。
一个应该支持的设想
鄱阳湖平原商品粮集中产区的耕地不适宜于种棉花。棉花的亩产低、成本高,不如种稻谷合算。但是上边硬要分配种棉花的面积。南昌县的同志们设想过让九江地区一些适宜种棉花的县多种些棉花,代他们完成棉花任务;南昌县则多种些粮食,代这个县完成粮食任务。这个设想符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并不影响多为国家提供粮、棉,应该给予支持。
吴 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