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探索风云问天事——记全国气象标兵陈恩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9
第2版()
专栏:广东通讯

探索风云问天事
——记全国气象标兵陈恩旺
盛夏的一天中午,广东省汕头地区普宁县流沙公社南山大队的队部里,气象员陈恩旺接到中央气象台打来询问台风动向的紧急电话。陈恩旺沉着地回答说:“这里井水变浊,水沟浮起青苔,群蜂闹巢……三天内台风将在我区登陆,并降暴雨。”当天下午,中央气象台发布了第4号台风将在粤东沿海登陆的警报,果然,两天后汕头地区就遭受到台风和暴雨的正面袭击。
陈恩旺这样准确地预报天气,赢得了群众的钦佩,说陈恩旺有一套神机妙算的本领。而熟悉陈恩旺的人,都知道他能够准确预报天气的秘诀,是来自于他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在陈恩旺的房间里,无论是桌子上还是书柜里,都塞满了气象、天文、土壤等各类书籍,墙壁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各种仪器和图表;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个个水缸、瓷坛里,养着鳖、水蛭、泥鳅、鳝鱼……;床铺下爬着赤米龟;墙角、屋檐下的蜘蛛在吐丝织网;院子里有青蛙在跳跃,门口栽植着各种花草,这些都是他用来进行气象学研究的工具。陈恩旺还经常喜欢凝视那渺无边际的日月星辰,瞬息即逝的雷鸣电闪和极为寻常的风吹草动,从蛛丝马迹之中,寻找大气环流变化的依据。20多年来,他作了约10万次的气象观察记录,写下了7,000多篇气象日记,绘制出一大批气象图表,搜集、筛选出几百条在群众中流传的气象谚语。虽然不能说他的天气预报百发百中,但报风河起浪,报雨水涨船,可说是十拿九稳。
科学不负有心人。由于陈恩旺在气象科学战线上作出了显著成绩,197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光荣地得了奖,同年10月,又被树为全国气象标兵。最近,他应农业出版社之约,忙着编写一本10万多字的气象科学著作《问天事》,不久将问世。
陈恩旺出生于普宁县南山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里。1958年秋,流沙公社南山大队建立起气象组,回乡务农的高中生陈恩旺当上了气象员,实现了他献身于气象科学的心愿。陈恩旺在钻研气象科学知识时,有一股子顽强刻苦的精神。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常常是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直到明了了才罢休。比如为什么农谚说“蚂蚁搬家天下雨”?为了揭开这个奥秘,他多次爬到大树上,趴在蚁巢边观察蚂蚁的活动规律。尽管蚂蚁在他身上乱爬乱咬,他都若无所知,直到观察完毕,才感到浑身痒痛难熬。经过无数次观察,他终于明白了许多小动物在自然界求生存,一代代经过几万年的进化过程,遗传下敏锐的感觉器官,以适应自然气候和生活环境。蚂蚁也是这样。各种蚂蚁都有其特殊敏锐的功能,可以预告气候变化,如翘尾蚂蚁的巢穴通常筑在树丫上,若发现其巢穴高高筑在树梢上,就预示当年台风的次数少且弱,如果巢穴筑得低并且靠近树干,则当年台风次数多且强;乌狗蚂蚁喜欢在小溪边的竹子上筑巢,如果巢穴位置高,预示当年雨水多,水位高;黑蚂蚁临时筑隧道,就表示将出现高温和酷热天气;黄丝搬卵上墙,就预示将要下雨,倘若连食物也往高处搬,就将下暴雨。
陈恩旺除了经常观察研究动植物对气候的反应和搜集民间流传的气象农谚外,还如饥似渴地攻读各类气象理论、科技书籍,把感性知识提到理性高度,努力把群众的看天经验同现代化气象科学结合起来。1966年以前,陈恩旺曾经在省科技馆举办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听到过当时华南师范学院何大章教授作的气象学术报告。会后,他向何教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何教授很赏识这个虚心好学、有独特见解的青年,就这样,陈恩旺成了何教授没进入学校的得意学生,经常给他提供有关气象科学的历史资料、太阳核子爆炸情况等参考书,帮助陈恩旺充实科学知识,扩大视野。后来,在十年浩劫中,何教授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陈恩旺也未幸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师徒仍然经常通讯联系,互相勉励,在患难中结成知己。
陈恩旺经过20多年的刻苦攻读、探索、实践,现在已经能够运用气象学的科学理论知识,分析、解答群众经验中提出的问题,准确地预报台风、暴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受到群众的赞美。
新华社通讯员 黄年 新华社记者 李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