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活而不乱——沈阳市农副产品市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9
第3版()
专栏:

活而不乱
——沈阳市农副产品市场见闻
在沈阳,城市的农副产品市场搞得井井有条,许多地方搭了防雨防晒的塑料棚,棚里是一排排固定的水泥售货台。有几个市场还修了固定的售货室和售货亭,有门有窗有柜台,门前一小块空地还种了花草,给人以整齐和美的感觉。售货台是按货位出租的,每个货位每天收租金一角。卖水产品的售货台,有水池设备。鸡鸭有铁笼可放,喂食、打扫都很方便。售货台上同类商品依次陈列,买主一眼就能比较出优劣,抬头还能看到墙上挂的参考牌价。买蛋有灯光验蛋器。在市场服务处,公平秤,麻袋绳,针线包……一应俱全。市场附近有公共厕所,落市商品有货物寄存处,还有农民旅店。
沈阳是受“四人帮”祸害的重灾区,前几年市场萧条,居民要买点吃的东西很困难。如今漫步沈阳街头,感到市场很丰富。一清早,公园门口、车站旁边各种小吃摊就摆出来了。以前油条老是2两一根,还不易买到,现在半两一根,现炸现卖,群众边吃边称赞。农副产品市场上除了出售农副产品外,还有理发挑子,修理摊子,有裁剪衣服的,有抬来缝纫机现裁现做的,受到城乡人民的欢迎。
对于要不要开辟固定的场所,建设必要的设施,沈阳市的一些同志开始认识也不一致。有人说“北京还没搞,我们不带这个头”。沈阳市委认为,市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需要出发。沈阳是个重工业城市,人口多,职工比重大,商业网点少,想由国营商业独家来满足群众多种多样的需要,是有困难的。开放农副产品市场,是城乡人民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既然如此,就不能抱临时观点,应该进行必要的建设。思想统一,行动就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面筹划、组织,各方协调动作,因陋就简,很快就在30多个市场建起了售货棚、售货台。各区自己设计的棚、台、屋、亭形式多样,各具风格,既美化市容,又方便交易。
有了设施,还必须有丰富的商品,才能把市场搞活。沈阳市工商管理部门过去单纯立足于管,搞了不少条条框框,结果把出售者管跑了,东西管少了,市场管死了。总结教训,他们认识到市场管理工作要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四化建设为中心”,从限制、取消商品生产转向促进和发展商品生产。立足点转过来,市场就搞活了。他们打破地区封锁,允许一些单位和外地产区挂钩,扩大货源;允许小量贩卖活动;允许国营和集体单位进入市场,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到市场采购。闸门一开,渠道打通,市场活了。现在,沈阳市场上不仅有新鲜肉、蛋、菜,连多年不见的芝麻、绿豆、黄花、木耳也不缺了。
一般城市想增加一个商业群,几年也办不到,而沈阳在几十天就建成了一个个新的市场。当然,比起南方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来,沈阳市场上东西还不算很多,但久居沈阳的人,感到现在市场上是前所未有的丰富、方便了。
本报记者 王一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